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9112159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版科学四上杯子变热了表格式教案课题案序时间授课人教学目标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2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3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4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2、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教学过程一、观察思索杯子变热的原因,激起探索欲望,初步感知热的传递同学们,今天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不同材质的两个杯子,谁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这两个杯子,说一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现在老师在你们的杯子里加入凉水,你们再摸一摸

2、说一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如果我们给杯子里倒满热水,结果会怎样?(让学生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操作:往杯子里倒水(每组安排能力强的孩子倒水,教师要提醒学生小心烫伤)。每人都摸一摸。教师要提醒学生同时摸两个杯子,摸不同的部位,然后让学生说自己的感觉。(学生自由汇报)同学们,那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呢?是什么原因让凉凉的杯子就能变热了呢?(学生自由汇报)那我们的手又是怎么感觉到热的呢?(学生自由汇报)杯子变热了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一定藏着科学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好吗?课件展示课题:杯子变热了。【创设问题情境,从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切入问题,自然的引发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

3、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质疑和设计。】二、猜想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个本领?联系生活经验,猜想热传递现象的存在范围,激起探究欲望杯子既然能传递热,那热能不能在其他的物体中传递呢?(学生猜想)举个例子说说看!(学生自由汇报)【创设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实验探究一: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1)提供实验材料,讨论实验方案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物体能传播热。那它们是怎样传播热的?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让我们用眼睛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声音不太响亮,没有信心吗?老师分别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组不同的实验材料。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吧。(课件展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一:铜棒

4、、支架、火柴、凡士林、蜡烛实验材料二:圆铁片、蜡末、支架、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实验材料三:长铁片、水、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重点介绍凡士林的特点:有黏性、遇热会熔化。)现在就请小组同学选择一组实验材料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研究?(小组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放手让学生进行推想,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小组中稍做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性。】(2)部分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相信大家一定设计出了不少的好办法,那谁来交流一下呢?实验方案一:在圆铁片上放一些蜡末,然后用酒精灯对圆铁片的中心进行加热,如果铁片上的蜡末能熔化,说明圆铁片也

5、能传递热。实验方案二:用夹子夹住长铁片,把长铁片浸湿以后用酒精灯对其一角进行加热,看一看铁片上的水会不会蒸发,如果会蒸发说明长铁片也能传递热。实验方案三:把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再把火柴用凡士林粘在铜棒上,然后用酒精灯对铜棒的一端进行加热,看一看铜棒上的凡士林熔化后火柴会不会掉下来,如果能掉下来说明铜棒能传递热。【这一环节,教师在倾听时要注意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方案考虑得完整,启发其他小组质疑,将方案完整起来。让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3)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的精彩,都非常的有创意。我们在研究物体传热的问题时,自然离不开热源,今天老师给各组准备了酒精灯。大家会用酒精灯吗?知

6、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课件展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同学们我们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除了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请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课件):第一,小组长做好分工:谁是记录员、谁是观察员、谁是操作员。第二,操作规范,小心烫伤。第三,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通过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温馨小提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老师看到同学们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那还等什么赶紧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来进行实验吧。(4)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参与指导。(5)分组交流。(实验做完后,请小组长归置好自己小组的实验材料)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设想一致吗?有没有

7、新的发现呢?(小组自由汇报实验结果)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说我们刚才的猜想都是正确的,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传热的本领。(出示课件)热就是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我们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科学探究需要猜想,但更需要验证猜想。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对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想比较,验证猜想的科学性。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小组合作所带来快乐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2实验探究二:不同物体传热的本领一样吗?同学们,那物体的传热的本领都是一样的呢?(学生猜想)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老师手中的四根小棒,谁传热快,谁传热慢呢?(展示材料:铝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那现

8、在就请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利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来验证这四根小棒的传热性能是不是一样的呢?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合理。(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的结果,学生可能想的办法多种多样,老师要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不断地假设问题的同时分析推理出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哪一种办法最好呢?把四种材料同时放进杯子里,实验效果会更准确一些。下面我们就分组来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同学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呢?谁来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和大家来共同分享呢?(学生交流)大家都发现铝棒、铁棒容易传热,它们都属于哪一类的物体呢?(课件):传热快 金属类 热的良导体那玻璃棒和塑料棒就不传热

9、了吗?他们是不容易传热。它们属于哪一类的呢?(课件):传热慢 非金属类 热的不良导体你们能再举几个例子说说看,哪些物体还是热的良导体,哪些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吗?三、拓展活动:同学们,在我们的家庭中热源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厨房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张图片,现在让我们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在图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的良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热的不良导体?并思考一下为什么。(学生交流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知识与生活又一次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也更好的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的”科学理念。】同学分析的真好,科学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也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学知识就是为

10、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细心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实验研究,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的吗?(学生自由汇报)看样子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还真是不少,如果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好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吧,下课!补 正高青双语学校小学部备课补 正附送: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四上植物的叶(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

11、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重难点:1、 知道叶的蒸腾作用及意义。2、 在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的排出过程。教学准备: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2、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教学过程:一、生活切入导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2、。师板书:植物的叶(一)二、师生互动学新知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

13、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叶面上有什么 ?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讲述:在叶的下表面,

14、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

15、、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3) 学生讨论回答。(4) 教师讲解。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可以使空气湿润。三、 应用实践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四、拓展延伸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10、植物的叶(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