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概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111632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共政策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的概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政策的概念陈庆云【内容摘要】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尽管正逐步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话语 之一,但它在其基本分析单位 -公共政策-的认知上仍存在着巨大的歧异。为建立完整的学 术对话机制,本文首先对学界不同的公共政策观进行了独特的梳理,进而通过对公共问题解决途径的分析,得出结论: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公共政策既可能直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减少客观差距,包括对公共利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也 可能置公共利益于不顾,仅仅减少公众的主观差距,降低或转移公众的期望值,缓和公众的 不满情绪

2、。【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利益;分配;公共问题一、导言自哈罗德拉斯维尔(Harold D.Lasswell)和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于1951年发表政 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发展以来,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正逐步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话语之一,甚至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次科学革命”(德罗尔语)、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最重大的突破”(冯贝米语)以及”当代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发展 (罗迪语)。正如杜克大学乔尔弗莱什曼教授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作报告时指出的: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公共政策分析和管理专业,首次成为正式的教育科目,仅仅是在短短 的的20年里,这是令人震

3、惊的。在回顾20年的发展时,人们既对这一学术的新发展表示赞 叹,又对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感到吃惊。1 ( p166)然而,必须指出,公共政策分析至今尚未在学理研究和实证研究、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以及学术界和实务界之间构架起哪怕是一座真正稳固、一致的桥梁。换句话讲,公共政策分析的科际整合任务并未完成,人们迄今尚未就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达成真正共识。二、传统观点的述评学界关于公共政策本质内涵的代表性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 现代行政学之父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 ”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 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2 ( p4)这个定义带有明显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特征,

4、且缩小了公共政策的范围和制定主体。首先,公共政策不仅包括法律法规,还包括政府的计划、指示、决议,甚至政府领袖的某些特定意图和表征符号也会起到公共政策的功能。 其次,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员不仅仅有政治家,还包括人民代表、专家学者,尤其是在当今行政国家时代,随着政府职能的急剧扩张和行政裁量权的广泛应用,行政当局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的主动性日益增强。基于此,亚伯雷比(Paul Appleby )指出:”决策不仅仅属于政治,换言之,公共行政就是制订政策”。3 (p27、170)(2) 政策科学的创立者哈罗德拉斯维尔和亚伯拉罕卡普兰( A. Kaplan )认为:公共 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

5、划”。4 (p8)这个定义既包含了公共政策的工具理性(策略),又注意到了公共政策的价值理性(目标和价值),应该说极有见地。但宽 泛地把公共政策等同于计划则是不可取的。计划可以是政策,但政策并不天然就是计划,它还包括指示、决议、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发出的其他符号系统。(3) 托马斯戴伊(Tomas R. Dye)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 公共政策。5( pl)这一定义不仅看到了政府的 ”为,又注意到了政府的”不为”,因而具 有明显的行为主义色彩,体现了公共政策分析实践性的学科特征。所谓”为,就是政府为解决一定的公共问题而公然采取行动或者公然做出一定的符号表示;所谓不为”,就是政

6、府遵循一种放任主义的不干涉原则,不采取任何行动,不做出任何积极性的符号表示。不为和为都是公共问题的重要解决之道。比如中国一直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在执行”为的政策;同时,朱镕基总理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绝对不会抄袭西方的模式,也就是说不实行政党的轮流坐庄或者是两院制。6这实际上是在执行一种不为的政策。但是,下定义必须遵循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两种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们讲的”遵循公共政策”,显然不是遵循政府的行为,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符号表示。因此,把政府执行政策的行为等同于公共政策本身是不妥的。(4) 罗伯特艾思顿(Robert Eyestone)的定义则最为宽泛。他认为?quot;从广义上讲,

7、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7 ( p18)这个观点显然受到了生态行政学的影响。事实上,公共政策本身就是政府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交相策动的函数,即P=f (G,E),这里P指公共政策,G指政府系统,E指生存环境。政府做出一定的公共政策, 本质上必须考虑对公共问题的因应。但这种因应必然会渗有政府自身的偏好和利益。无论从哪种角度看,公共政策都体现了政府及其环境的双重诉求。因此,艾思顿的观点是比较深刻的。但是,政府环境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其周围环境吗?对此,他并未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我们认为,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而非封闭系统。封闭系统之间的界线是固定的、 不可渗透的,而开放系统

8、在与其更广泛的超系统之间的界线则是可渗透的。同时,环境既有一般(社会)环境,又有具体(工作)环境。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界线并不总是很清楚的,而这种界线又在不断变化着。一般环境中的力量不断地突破到一个具体组织的具体环境中去。甚至在工作环境之外,还有可能影响组织(或被它影响)的因素与现象。很清 楚,环境是个连续统一体, 其中相关性只是个程度问题。8 ( p156)甚至,迈意尔 R 路 易斯把组织本身就看作是 产生文化的环?quot;。9 ( p274)可见,作为一种开放系统的社 会组织,政府与环境的界线是极其模糊、可以相互渗透的。因而, 仅仅从政府与环境互动的层面来界定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够的。(

9、5) 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 )从其政治系统分析理论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10 (p4-5 )换言之,一项政策的实质在于通过那项政策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11 ( p123)这个观点指出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因而颇受学界的青睐。 但是,这一定义本身存在四个问题:首先,究竟什么是价值?根据戴维伊斯顿的理解,这里的价值不仅包括实物、资金,还包 括权力、荣誉和服务等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作为一种哲学话语,价值就是在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 效

10、用;而另一方面,价值又可以被理解为对主体有意义或有效用的一切客体。学术话语应该与大众话语相吻合或者说至少不能造成大众误读。而戴维伊斯顿以含糊的价值界定公共政策,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其次,公共政策仅止于分配吗?公共政策的确具有价值分配功能,但人们会沿着这一话语逻辑发问:公共政策仅止于分配吗?与分配同系列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是否也是公共政策的功能所在?我们认为,公共政策除了分配社会价值的功能外,还具有生产、交换和消费社会价值的功能,表现在:1)政府通过执行直接投资、国家控股等政策,直接创制公共物 品和公共服务(尽管各国的国有化程度不同)。这种公共政策的生产功能在政府主导型的后发展国家尤为突出。2)

11、通过签订和执行政府间外贸协议,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互相交换社 会价值。如今我国积极推行的”入世政策,本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内外社会价值的交 换和互惠;3)通过制定扩大内需等政策,鼓励民众消费社会价值。如果没有公共政策的消 费功能,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的生产、分配和交换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再次,全社会的价值都能够分配吗?在戴维伊斯顿的视野中,价值就是对人们有价值 的东西。然而,对人们有效用的东西太多了:阳光、雨露、地热、臭氧层等是价值;财产、 权力、地位、荣誉等也是价值。 前者显然是公共政策所不能分配的,后者则可以经由公共政 策被分配给不同的群体。我们不妨把前者称为自然价值,把后者称为人化价

12、值。一般地说, 公共政策能够分配人为价值,但却不能分配自然价值。但这只是就极端状况而言。事实上, 随着人与自然分离鸿沟的日益弥合,许多社会价值有二极融合的趋势,换言之,既有人为性又有自然性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多。譬如在传统社会中,阳光是纯粹的自然价值,政府的政策无法实现对阳光的分配。但在法制完备的现代社会中,政府可以通过保护公民的住宅采光权, 实现对阳光的分配调节。 然而,这种分配又是不完全的, 任何公共政策都无法给阳光清晰地 划定产权,使得一部分人拥有阳光, 而另一部分人却付之阙如。因此, 并非全社会的所有价 值都能通过公共政策加以分配。最后,价值的分配对象一定是或选吗?在戴维伊斯顿看来,公共政

13、策的实质在于不让一部分人享有某种价值,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假设:公共政策的对象 既有受益者又有非受益者。 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分配价值时可能有三种 情形:一是既有受益者又有非受益者,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形;二是只有受益者,没有非受益者,比如政府加强国防的公共政策,能够为全社会带来价值; 三是只有非受益者, 没有受益者,比如前苏联政府的对外扩张政策,并未给苏联人民带来任何福祉,反而造成国力衰微和民生凋敝,这是一种完全失败的公共政策。因此,公共政策的实质并非分配的或选性。综上可见,公共政策分析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的认知上亦存在着巨大的歧异,这阻碍了学术对

14、话通道的建立。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公共政策分析尚未成长为系统的理论范式和完善的学科建制,它只是关涉诸类领域、杂糅多种学科的研究途径。借用科学史家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的话说,公共政策分析的各个途径正处于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的交战状态。12 (p14)所以,公共政策分析如果欲在科学界和实务 界寻求认同、实现突破,就必须在方法论、分析单位和理论基础上能有所共识,同时建立完整的学术对话机制。其中,最为紧迫的就是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上率先取得突破。三、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只有在其存在根由和逻辑起点中才能找到。几千年来的人类

15、 文明史表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 都是建基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上的。作为政治系统的一种输出,公共政策的所有涵义和功用就在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问题构成了公共政策的存在根由和逻辑起点。美国学者J.S利収斯顿指出:”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整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对其机构产 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的多。13 ( p133)所谓问题,就是指应有现象与实际现象的偏差,或者是系统的现有状态与期望状态的差距。14 ( p78)简言之,问题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根据不同的影响阈值,问题可分为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或者说社会问题)。所谓私人问题,是指成本和收益只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有影响的问题,其利害关系人是特 定的个人或较小的社群。 一般地,私人问题依靠私人的力量即能解决。在解决私人问题的私人事务中,由于其收益与成本的线性对称,它无需任何外在的规制、监督和调节,就可以有充分的激励动力实现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相反地,如果私人事务经常受到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