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1059741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班科学区域教案20篇正文(1)中班科学教案小小土豆含反思【活动目标】1、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2、知道到土豆的食用方法,喜欢吃土豆。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准备】图片:食用土豆的图片,生长的土豆,发芽的土豆。【活动过程】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土豆。二、认识土豆及其生长过程1、出示图片:土豆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2、出示发芽的土豆图片。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土

2、豆有什么不同?教师:仔细观察,看看土豆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土豆吗?3、了解土豆的生长过程(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土豆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2)教师:土豆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土豆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土豆了。(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幼儿自由讨论。)(5)教师:土豆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

3、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土豆从土里挖出来?(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土豆。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土豆了。4、教师小结土豆生长的过程:把发芽的土豆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土豆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土豆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三、土豆的食用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豆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土豆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2、提问:土豆可以怎么吃呢?幼儿讨论3、出示土豆制成的

4、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教师:想不想吃土豆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土豆食品吧!教学反思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何培养起幼儿的认识兴趣何探究欲望,也就是使幼儿具有了终身学习何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之终身受益。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问题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因此,幼儿核心教育更多地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生成。(2)中班科学领域教案比较粗细含反思活动目标:1、在探索活动中

5、感受和比较物体的粗细,理解粗细是具有相对性。2、尝试给5个以内物体按粗细进行正逆排序。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活动准备:1、筷子、木棒、铅笔、彩笔、记号笔、蜡笔。2、粗细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3、口袋一个(里面装有粗细不同的物体)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二、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1)哪个粗?(2)哪个细?(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

6、对的。3、游戏变变变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三、活动结束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1、观察实物,区别粗细。(1)教师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导幼儿观察哪根粗,哪根细。(2)分别出示铅笔、蜡笔和记号笔,幼儿比较粗细。(3)出示三支笔让幼儿比较最粗和最细。教师小结:判断哪一种物体是粗还是细,一定要通过两样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才能区别它们的粗细。2、摸一摸,比一比。(1)教师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细不同的物品。(2)做游戏奇妙的口袋。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一支水彩笔,

7、请幼儿从口袋里摸一样比水彩笔更粗的物品,每个幼儿一次摸出一样的物品。3、幼儿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细的。教师小结:手臂细,大腿粗;小腿细,大腿粗;手指头细,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细等。4、尝试用5种以内的物体按正逆顺序排序。(1)出示三种粗细不同的吸管,引导幼儿用吸管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出来。(教师巡回检查)(2)教师出示4个粗细不同的纸筒,请个别幼儿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集体检验)(3)发操作材料,让幼儿把5棵树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教师巡回检查)(4)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儿排对,教师给予鼓励。5、教师小结:在给物体排序

8、时,如果是按从粗到细的顺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如果是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就要把最细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这样就能准确的排出物体的粗细。教学反思比较的物体比较少,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整体还不错。(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吹泡泡含反思活动目标1.学会吹泡泡并了解泡泡的特性。2.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体验吹泡泡的乐趣。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泡泡的特性(易爆透明

9、七彩色)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实验验证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活动准备教学准备:泡泡水不同形状的吹泡棒(?)自制或购买活动过程一、出示泡泡枪,同时打出许多泡泡,幼儿说出名称,引入课题。二、教师讲解泡泡水、吹泡棒,认识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泡泡的吹法,幼儿学习。三、操作实验:利用圆形吹泡棒练习吹泡泡,并在吹的过程中观察泡泡的特点。大大小小的圆形透明七彩色容易爆破四、教师小结并让幼儿知道:圆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五、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状的吹泡棒(?)幼说出名称,教师再次设疑,引起幼儿探索与思考兴趣:那么想一想,它们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了?六、幼儿操作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提问。七、根据幼

10、儿操作回答,教师逐一示范验证结果。八、小结:原来不光圆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其他形状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圆形的。泡泡真奇妙呀。延伸活动: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换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乐趣,在太阳底下观察泡泡颜色,玩抓泡泡的游戏。教学反思平时,经常看见公园门口有许多孩子在玩吹泡泡游戏,而他们的年龄大多都在3岁左右,一个个满怀喜悦的追逐泡泡,抓泡泡,比比看谁吹的多等,由此激发了我设计此节课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到更多知识。”而本节课的选材也正是迎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故而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其乐融融的场景,达到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在于幼儿玩得还不

11、是那么尽兴,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只好在幼儿兴趣点最高时,终止了游戏,进行小结本次探索活动。通过这点,让我认识到,不要一味的遵循原则,有时候可根据孩子实际课堂情况做以灵活多变的调整,这样又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4)中班教案纸桥的承重力含反思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活动准备: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朋

12、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在这里记录也是

13、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

14、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活动反思:活动一开始,因为幼儿对两种桥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也不拖泥带水,直接引出了两种桥,请孩子们比较这两种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