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1046520 上传时间:2023-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卷命题教师:许璐婷 审核教师:肖珊 2017.4(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全卷分三个部分,三大题,18小题,共6页,另有答题卷。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以0分计算。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满分23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1.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17分)(1)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2)伤心秦汉经行处,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3)_,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当余之从师也,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与朱元思书中正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

2、子是:_,_。(6)五柳先生传中引用黔娄之妻的话来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不以千里称也。(8)诗可言志,过零丁洋中文天祥便以“_,_”表明了舍生取义的决心;诗可明理,登飞来峰中王安石便借登高所见来言说“站的高望的远”的生活之理:不畏浮云遮望眼,_;诗亦可传情,李商隐在无题中便以“_,_”表现了爱情的坚贞;诗还可寄怀,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便以“山映斜阳天接水,_,_”寄托对故园家人的一片情怀2.根据提示,完成(1)(3)小题。(6分) 就像A茨(z)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岳飞的三十功名尘

3、与土,_;贝多芬的B厄()住命运的咽喉,_;这些勇气都C彪(bio)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勇气有时候是一辈子的闪念,有时候是一瞬间的执念。 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朗读者第八期开场白(1)选出文中ABC三处加点字词的书写及注音均正确的一项( )(2分)(2)文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3)请联系上下文,仿照其句式,不全文中缺漏的句子。(2分)第二部分 阅读(满分67分)二、阅读(67分)(一)古诗理解(5分)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A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

4、。偶然乘兴,步过东冈。B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注】陂(bi)塘:池塘。飏(yng):飞扬,飘扬。(1)对这首词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树绕村庄”两句,从整个村庄写起,所写之景是春到农村的标志,也是词人行近村庄的第一印象。B.“倚东风”两句,描写了词人乘着春风,信步漫游村庄,一边兴致盎然地欣赏着春光,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C.“小园”两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春光一览无余。D.这首词语言典雅生动,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画面。(2)请选择文中的A句或者B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句子所体现的明媚春景。(要求50字以上,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5、。)(3分)(二)名著阅读(7分)4.阅读名著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A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高衙内。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借人帮助,因此过房这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因此,高太尉爱惜他。当时A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A拿着刀,立在檐前。 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A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A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 【乙】A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

6、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A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1)文中“A”指的是_,其绰号是_,绰号的由来是_。(3分)(2)从两段文字的描述,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选文的内容加以分析。(4分)(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分)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关于“季羡林”的主题阅读【百科名片】民族:汉族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出

7、生地:山东省聊城市出生日期:1911年8月6日逝世日期:200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语言学家中文名:季羡林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寻梦等别名:希逋、齐奘社会评价: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国籍:中国【人物轶事】 材料一:有一个秋天,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多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

8、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材料二:文革中,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于是,他决定翻译罗摩衍那。他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思考,反复推敲把散文修改成四行一韵的诗句。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这十年中,季老又完成了牛

9、棚杂忆一书,以自省之笔,记录了所经历的一切,且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读来让人感慨万端。材料三:2006年,季羡林先生在95岁高龄时,郑重请辞三大桂冠,远离虚名。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社会评价】 1、2006年,季羡林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组委会给予了这样的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

10、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3、“未名四老”之一的张中行生前就曾在负暄三话中评价道:“季先生以一身而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淳朴,三是有深情。”(1)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2分)(2)请仿照【人物轶事】中材料一的示例,分别给材料二、三

11、写一句概括性简评。(4分)示例:材料一人格,才是最高的学识。 材料二_。 材料三_。(3)请结合【社会评价】所给的材料,来谈谈季羡林老先生能给予我们深切的感动的理由(4分)(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注释】通籍:做官。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的堆积。素蟫:指书里的蠹【d,指蛀蚀器物的虫子】虫。灰丝:指灰尘和虫丝。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共两处)。(2分)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援疑质理( ) (2)或遇其叱咄( )(3)家贫难致( )

13、 (4)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其切如是9.简答题(6分)(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至少说出两条)(2分)(2)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写到了幼年读书的情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相同点:_不同点:_(五)阅读说茶一文,完成1013题(12分)说茶 陈漱渝 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