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0984103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有效”教学【摘要】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教学质量的优劣又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自始至终围绕着学生的学。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呢?首先,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因为,在我们成人眼里孩子们的“奇思异想”往往会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敲门砖。其次,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得,更要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词】 课堂 有效 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当今新课程教学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何为“有效”教学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

2、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称之为“有效”教学。要体现“有效”教学,我们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明确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一、相信学生,他们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分清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当明白到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互动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应该是畅所欲言的,教师在把握教学航道的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那怕见解是错误的),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在学习加减乘除的简单混合运算后,学生对计算概念都牢记于心了。但是,在具体的计算中却常常违反计算法则。面对这种情况,

3、我决定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此难题的方法。我对学生说:“加减乘除是我们在计算中常会遇到的计算方法,计算时怎样才能准确地选择计算顺序呢?有的同学掌握得可好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学习心得。”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时,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有的说是如何快速记住计算法则的,最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小柏同学的回答。他说:“老师,我不用背诵计算法则也能把计算方法记住啦!”大家一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我连忙说:“快把这个窍门告诉大家吧!”他说:“我把混合计算中的加减法当作哥哥和姐姐,把乘除法当作爸爸和妈妈,把括号里面的计算当作爷爷和奶奶。”大家听了都大笑起来。我连忙示意他继续往下说,他接着说:“老师,

4、您不是常常要求我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吗?我给哥哥和姐姐分苹果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分的,就好像计算加减混合的算式,我只要把由近到远看作是从左往右就行了;计算乘除法的混合算式也跟给爸爸、妈妈分苹果很相近,同样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呀,当算式里有加、减法和乘、除法时,就好像家里坐着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分苹果当然要先分给爸爸和妈妈啦”“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我知道小柏为什么把括号里的计算当作爷爷和奶奶了。”大家恍然大悟,争着要把话说下去,我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让小柏同学接着往下说。他说:“爷爷和奶奶是我们最尊敬的人,苹果应先给他们,括号里面的计算就像是爷爷和奶奶,计算时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听完小柏同学的解答,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的掌声。多么有趣而富有想象的数学比喻呀!它把我们平常对学生的道德要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个简单的比喻,竟能引起学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对处于形象性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来说,印象是深刻的。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效果非常明显。如此一个富有童趣的比喻便把一直困挠着我的教学难题给解决了。它不得不让我深信:学生的能力是不可低估的。二、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那就是说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适度进行生活化、心理化的加工,使学生在利用自身经验去概括知识的过程中,把数

6、学从现实生活背景中建构起来。如前面所提到的比喻,学生把最基本的道德行为与运算法则巧妙地联系起来,分苹果的生活实例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把这熟悉的生活例子应用到数学学习上来,能使学生在脑海形成深刻的表象。因此,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又要合理地安排、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始终保持愉快的心境,旺盛的求知欲。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切莫急于下结论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如何必须通过他们的语言、思维等方式表达出来。因而,教师的“教”必须把准时机,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切莫急于把方法直接交给学生。回想

7、上述所举例子中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个不足之处只注意了个别学生(小柏)的思维活动,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反应,当他们争相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我选择了制止,因而打击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引导只要抓准时机,在学生的“兴奋点”上适当的引导、归纳总结会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思考:“用两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合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甲说:“长方形的周长是两个正方形周长的和,算式是24216厘米”;学生乙说:“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两

8、个正方形周长的和减去两条边的长度,算式是24222=12厘米”;学生丙说:“这个长方形周长的算式是(4+2)212厘米”。当学生中出现多个不同的答案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小组讨论尝试解答,然后再提问甲:“你的计算还与原来的一样吗?”学生甲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他还没能对题目有深刻的理解,只认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把两个正方形简单地合拼起来,而没有看到合拼后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的两个正方形已发生了变化; 我接着问学生乙:“你为什么要从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中减去两条边长呢?” 学生乙说:“合拼起来的正方形的中间两条边已经不是这个长方形的边长了所以要去掉它”;我又继续问学生丙:

9、“你的计算方法与学生乙的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你选这种方法呢?”学生丙说:“题目中要我们算的是长方形的周长,我只要利用已知的条件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就可以直接算出来了,这样的计算比他们的方便多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后,我再结合演示有重点地抓住“合拼”、“长方形”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使中下水平的学生从直观上掌握了知识,又能提升优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目标。四、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

10、中,我们教师却未能很好地把握住组织、引导的尺度,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维。教学问题的设计过多地从教材内容去考虑,勿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引导,已在不知不觉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握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我们教师应清楚知道我们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要向学生提供的是充分从事学习的机会,而不是干预。教学中,我就做过这样的尝试,例如 :教学“万以内的笔算加法”,这一内容是在 “100以内笔算加法”的基础上知识的延伸,学生对笔算法则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因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应确定为:如何处理繁复的数量和连续进位的教学。教学时,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先出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38+2

11、5”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并让一名中下生进行板演以了解他们的知识情况,然后再引入例1“98+25”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作巡视。学生完成后,着重引导他们通过对这两道算式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到:例1中的第一个加数变大了,计算时出现了连续进位。我在教学巡视中也发现到学生的计算并不算困难,于是我对学生作进一步的引导:“如果我再把例1中的数量变大你们还会算吗?”又出示算式“398+25”让学生尝试计算,并告诉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与同桌交流,教师仍然以巡视为主,学生完成后,又引导他们对这道算式与例1进行比较,目的在于既巩固理解“连续进位”又理清繁复的数量;然后继续扩大例1的数量出示算式“398+625”让学生再次

12、尝试,目的在于加深对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理解。最后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一改以往比一比看谁算得最准确的做法,而是以比赛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小组每一成员互出一道算式进行互考,看谁出的算式最能难住同学,并能找出错误原因的为胜。结果同学们所出的算式都有一定难度,作答时也变得格外仔细,在汇报结果时,学生们争先发言,他们有的说:“我的算式是三位数加两位数,小红计算时把数位对错了”,有的说:“我出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算式,李嘉杰计算时忘记进位了”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对枯燥的计算法则进行再讲解,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只是以旧知作联系,通过变更原算式的数量,逐渐渗入新知,让学生从中突破学习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这次教学尝试让我感觉到学生的学习是愉快的,他们在一次次的计算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教也是轻松的,真正实现了教师 “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总之,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质量的体现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请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各具差异的学生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