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的形成和分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972557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雾的形成和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雾的形成和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雾的形成和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雾的形成和分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雾的形成和分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雾的形成和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雾的形成和分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雾的形成和分类雾的定义:贴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的乳白色的集合体, 使水平能见度距离降至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当能见距离在15千米时称为 “轻雾”。厚度一般在几十到几百米,厚的也可到 1 千米以上,厚度不到两米的雾, 叫做浅雾。 雾的形成机制:形成雾的机制是近地面空气由于降温或水汽含量增 加而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或凝华而形成雾。(指标 T-TD)影响雾中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是雾滴的浓度和大小。雾的分类: 根据形成过程的不同,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 按物态分,有水雾、冰雾和水冰混合雾三类,它们分别由水滴、冰、晶 和水滴伴冰晶组成。 雾的天气学分类法将雾分成气团雾和锋面

2、雾的两类。此外冷却雾:主要是由于空气冷却形成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一、辐射雾: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气层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 辐射雾。一般出现在晴朗、微风而近地面气层又比较潮湿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 季比较容易出现(秋冬季夜间长,晴天多,辐射冷却量大)。1 辐射雾的特征: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最 浓,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 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潮湿的山谷、洼地、盆地; 辐射雾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几十米到几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 平范围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连成一片。2辐射雾的形成条件: 冷却条件:晴朗少云的夜间

3、或清晨(SKC,NSC),地面散热迅速,使近 地面气层降温多,有利于水汽凝结。当低空有辐射逆温形成时,有利于近地面层 大量雾滴聚积于逆温层下而形成辐射雾。 水汽条件:近地面层水汽充沛时,气温稍有下降就会使水汽凝结。湿度越 大、湿层越厚,就越有利于形成雾。当空气被雨和潮湿的地面增湿以后,对形成 此类雾特别有利。 层结条件:近地面气层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时,就有利于水汽和尘埃杂 质的聚集,如又有辐射冷却作用便易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当气层不稳定时,就有 利于上下层热量的交换和水汽扩散,而不利于雾的形成。 风力条件:静风有利于形成露、霜或浅雾,但不利于形成雾;微风(1-3 米/秒)对雾的形成最有利。要形

4、成一定强度及一定厚度的辐射雾,仅有辐射冷 却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较厚的冷却层。空气 静稳时,垂直混合太弱,不利于形成辐射雾,而风速过大(3米/秒)及温度 层结不很稳定时,垂直混合又太强,也不利于形成辐射雾。3辐射雾的预报方法: 从天气尺度考虑:气压场比较弱或均压场(如鞍形场)、湿度较大、云量 少等; 当地地形等因素:多产生于潮湿的谷地、洼地、盆地; 从气候背景考虑;4辐射雾的消散分析: 分析逆温层的存在和厚度(可以从探空曲线或各层次天气图分析) 分析升温条件:雾层的厚度,天空状况 分析风力条件:偏北干冷气流和偏南暖湿气流,风力大小(3mps) 分析系统天气:锋面过

5、境,降水等等二、平流雾:平流雾是暖而湿的空气流经冷的地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在我 国沿海地区,当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向较冷的海面或地面时,常常形成平流雾。这 种雾,在一日之中任何时刻都可能出现,一般仍以夜间和清晨为多。1 平流雾的形成条件:暖湿空气与冷下垫面的温差较大:平流逆温 (限制垂直混合发展和聚集水 汽)暖湿空气的湿度较大 :水汽 条件适中的风速(27米/秒),风向层结较稳定 :逆温层2平流雾的预报方法:分析天气形势 :入海变性高压的西部、太平洋高压西部以及气旋和低槽的 东部;分析近地面层的温湿和乱流条件 :温湿条件凝结,乱流条件雾或低云; 比较本站和上游站的天气要素。3.产生平流雾的天气形势

6、: 入海变性冷高压西部的平流雾冷高压入海后,在其西部能否形成平流雾,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厚度和系统在 海上停留变性的时间。一般说来,如系统越厚变性、越大,就越有利于在系统的 西部区域形成平流雾。这种平流雾多见于春季,一般出现在海陆交界地区。 太平洋高压西部的平流雾入夏以后,太平洋高压脊向西北伸展,如果这脊西缘正好伸至我国沿海地区, 则有利于沿海地区出现平流雾。由于太平洋高压脊是暖性深厚系统,维特时间较 长,所以受影响的平流雾范围广,厚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短则 12 天,长 则 5 6 天或超过 6 天。 气旋和低槽东部的平流雾江淮气旋引起的平流雾,主要出现在黄海沿岸,黄河气旋引起的平流雾;主 要

7、出现在渤海沿岸;西南低压槽引起平流雾,主要出现在珠江口以东的华东和华 南沿岸。上述三类平流雾出现时,沿海地区850毫巴和700毫巴高度上都有暖平流。 如果暖平流的厚度太薄,出现平流雾的可能性就较小。锋前的平流雾:静止锋、冷锋前面或低压槽中的偏南风流场利于暖湿空气的 输送,往往会有平流雾出现。4平流雾中本站的注意要点:(1)风向和风速(2)上游地区的露点和本站的气温差值(3)本站温度露点差和相对湿度的变化(4)本站周围的天气实况等等5平流雾的消散分析: 分析平流逆温条件:气温日变化 分析风力条件:风向、风速 系统影响:系统移动,锋面过境破坏了平流条件6平流雾的特征:(1)日变化不显,年变化较明显

8、 (春夏多、秋冬少)海陆温差与冷暖洋流 的季节性变化(2)海上平流雾持续时间长,有时可持续几天。陆上往往是平流辐射雾*, 即先暖湿平流后辐射冷却。( 3)平流雾的垂直厚度可从几十米至两千米,水平范围可达数百千米以上, 平流雾的强度也比辐射雾大。( 4)天气条件:出现平流雾时常伴有层云、碎雨云和毛毛雨等天气现象, 一 般天气较稳定。7上坡雾空气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膨胀冷却而形成的雾。上坡雾形成时,气层必须 是对流性稳定层结,雾出现在迎风坡上。-三、蒸发雾:蒸发雾是冷空气流经暖水面上,由于暖水面的蒸发,使得冷空气中的水汽增 加,造成饱和而产生凝结形成雾。1蒸发雾的特征:蒸发雾一般不太厚,通常约50

9、100米左右,大致与逆温层的下界高度一 致。蒸发雾既不稳定也不均匀,随生随消,时浓时淡。2蒸发雾形成的条件:蒸发雾又可分海洋雾和河湖上的秋季雾。冬季冷空气从大陆流向暖海洋上形 成海洋雾。这类雾在极地区域特别强。在不冻的海湾以及冬季冰窟窿上亦常出现 这种雾。当湖中及湖内水面比陆面暖得多时,如有较冷空气流到水面上,由于强 烈的蒸发而形成河湖上的秋季雾。这种雾常见干秋天的早晨。我国横断山脉地区 的河谷内,秋冬季节也经常出现这种河谷雾。四、混合雾两个接近饱和的气团在水平方向相互混合达到饱和发生凝结而形成的雾称 为混合雾。有利于形成混合雾的条件两个参与混合的气团温差要大于10C,各自的相对湿度要大于95

10、%,越 大越有利。这类雾有时出现在海陆气温相差很大而风微弱时的海岸附近。降水是产生混合雾所需要的条件,对辐射雾、平流雾则起一定的消散作用锋面雾在冷暖空气的交界处也常有雾产生,称为锋面雾,锋面雾一般以暖锋附近居 多,锋前锋后都可能发生,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内云层中的较暖雨滴落 入地面冷空气内,发生蒸发,和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而成的;锋后雾则是暖湿 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海雾低层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由于水汽的增加以及温度的降低,近海面的空气 逐渐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这时,水汽以微细盐粒等吸湿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凝 结形成雾。海雾分类根据海雾形成特征及所在

11、海洋环境特点,可将海雾分为平流雾、混合雾、辐 射雾和地形雾等四种类型。海雾平流雾平流雾是空气在海面水平流动时生成的雾。暖湿空气移动到冷海面上空时, 底层冷却,水汽凝结形成平流冷却雾。这种雾浓、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多生成 于寒冷区域,。我国春夏季节,东海、黄海区域的海雾多属于这一种。冷空气流 经暖海面时生成的雾叫平流蒸发雾,多出现在冷季高纬度海面。海雾混合雾混合雾是海洋上两种温差较大且又较潮湿的空气混合后产生的雾。因风暴活 动产生了湿度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的空气,冷季与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混合 形成冷季混合雾,暖季与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混合则形成暖季混合雾。海雾辐射雾、地形雾夜间辐射冷却生成的雾,称为辐射雾。多出现在黎明前后,日出后逐渐消散。海面暖湿空气在向岛屿和海岸爬升的过程中,冷却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地 形雾。我国海雾特点 我国近海以平流冷却雾最多。雾季从春至夏自南向北推延:南海海雾多出现 在24月,主要出现在两广及海南沿海水域,雷州半岛东部最多;东海海雾以 37月居多,长江口至舟山群岛海面及台湾海峡北口尤甚;黄海雾季在48月, 整个海区都多雾,成山头附近海域俗称“雾窟”,平均每年有近83天出雾;渤 海海雾在 57 月常见,东部多于西部,集中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北部沿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