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0970651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某某某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2015年11月 目 录第一章 矿井系统3一、矿井概况3二、煤层赋存条件4三、矿井开采情况、开采方式方法、生产能力14四、矿井主要生产系统情况20五、矿井“六大系统”概况23六、矿井主要灾害类型26第二章 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31一、矿井水害31二、矿井火灾38三、矿井瓦斯56四、矿井硫化氢68五、煤尘77六、供电84七、通风90八、提升运输94九、顶板104十、冲击地压117十一、井下火药库灾害120第三章 矿井灾害事故的处理124一、救灾指挥部成员及职责124二、发生事故后立即召集的单位和人员124三、处理事故的指挥原则124第四章 矿井灾害预防处理计

2、划贯彻执行1252016年某某某矿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要求,为了控制和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够有效的防止事故扩大和迅速抢救受灾遇难人员,经公司研究,特制订本计划。第一章 矿井系统一、矿井概况(一)矿井位置某某某矿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上海庙西部矿区总体规划中的5对矿井之一位于黄河东岸、古长城以北,内蒙古自治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管辖,距鄂托克前旗政府所在地敖勒召其镇方位294,直线距离56km。井田地理坐标极值东经:10634161064112,北纬382026382700。东西最宽处约10.19km

3、,南北最长处约12.18km,面积82.58km2。某某某矿(沙章图)井田中心点的坐标为X=4250000,Y=36379000。(二)矿井自然地理及交通 1、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河流、气候、地震烈度)某某某矿井田内地形起伏不大,相对平缓,总体为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角沙兰特附近,标高为1308m,最低点位于ZK11号孔十八亩地附近,标高为1180.5m,相对高差128.5m。某某某矿井田内无地表水体,上海庙西矿区内无常年地表径流,在该区南端长城煤矿南侧的边沟有水流,自东而西流经横城矿区北端,在临河汇入黄河,流量一般为2.5840.5L/s,随季节性变化。 2、交通条件某某某矿位于内蒙古

4、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西部,距宁夏银川市40km,距青银高速公路5km,距银川河东国际机场25km,距在建的太中银铁路9km,省道203公路从矿区西北侧经过,从定边县到银川的307国道从井田南部通过,铁路方面,矿区北部有东乌铁路,西部有包兰铁路南北向通过,南部有大古铁路及在建的太中(银)铁路东西向通过。上海庙矿区铁路专用线北接东乌铁路的三北羊场车站,交通十分方便。二、煤层赋存条件(一) 地质条件 某某某矿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纪太原组(C2t)和二叠纪山西组(P1s),共含煤9层(110煤层,其中3、9煤层有分层),山西组(P1s)含煤5层,为15煤,其中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2煤层为不可采的煤线

5、,3上、3、煤层大部可采,5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太原组含煤4层为7、8、9、10煤层,其中7煤层为薄煤层,仅个别点可采。8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9、10煤层全区发育。含煤地层总厚度138.26237.91m,平均185.45m,煤层总厚度6.9121.34m,平均12.79m,主采煤层3上煤厚0.20-2.61m,平均1.37m,5煤煤厚0.79-7.10m,平均3.32m,9煤煤厚煤层厚度1.704.73m,平均3.56m。煤系地层总体走向为南北向,倾向东的单斜构造,采区位于丁家梁背斜的东翼,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煤层倾角在1125之间。(二)水文地质1、地表水情况本井田内地形起伏不大,地形总体

6、为东高西低,井田范围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角沙兰特附近,标高为+1308m,最低点位于ZK11号孔十八亩地附近,标高为1208m,相对标高差在100m左右。矿区东依鄂尔多斯高原,西临黄河,地表以风积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风积地貌景观,地表植物较单一,沙蒿、甘草、苦参为主要种属,生态环境脆弱。气侯属中温带典型大陆性干旱荒漠气侯,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风大沙多,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70.4mm,年最大降水量417.2mm,年最小降水量147.3mm。年蒸发量2722.9mm。大气降水后多直接渗入第四系风积中细砂层中,或积于沙丘之间波状洼地中,形不成地表径流而渗入补给第四系孔隙

7、潜水。矿区内无地表水体。矿区外仅有的水系为井田西边界西侧约10km的黄河和矿区南边界古长城南侧的边沟。边沟属季节性河流,位于本井田南边界月8km处,流量一般为2.5840.5l/s,自东而西流经横城矿区北端,在临河汇入黄河。矿区外地表水体对矿井基本无影响。2、井田含水层、隔水层(1)主要含水层及特征根据地层岩性组合特征、埋藏条件、地下水赋存条件将本区主要含水层分为松散孔隙含水层和基岩裂隙含水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含水层(Q)第四系主要由风积沙和黄土组成,厚2.0559.50m,平均厚度20.71m,底部具含水砂砾石层,厚0.705.50m,发育不均,透水性好。根据长城二号检1

8、孔、长城五号检1孔、长城一号检1孔等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0.11660.2598l/s.m,该砂砾层富水性中等。据了解第四系水位埋深8.4816.00m(长城二号检1孔第四系水位较浅,地质部分分析认为与附近地表蓄水有关),水质矿化度0.8141.000g/L,PH值为7.788.05,属ClSO4Na型水,是当地牧民及牲畜饮水的主要来源。 新近系底部砂砾石含水层(N2)据钻孔揭露资料,该含水层位于新近系砂质粘土下部,含砾石35层,以最底部砾石层厚度最大,砾石层总厚度5.4560.48m,平均19.78m,半胶结,砾径250mm,最大达150mm。磨圆度差,孔隙发育,透水性好,单位涌水量0

9、.00780.1406l/s.m,富水性弱,局部中等,差异较大。新近系底部承压状态赋存于砂砾石层中,富水性强弱变化较大。该层厚度变化较大,由西往东,由南向北逐渐变厚,最厚达60.48m。根据水质分析,该层水矿化度大于1g/L,含氟2.80mg/L。据1979年7月1979年11月金长城煤矿调查,垂深90100m见新近系砂砾石水,排水量为810m3/h,当矿井垂深达到120m,排水量增加到2125m3/h,垂深至150m排水量仍为2125m3/h,水量稳定。 二叠系石盒子组砂岩承压含水层(P1-2sh)砂岩含水层厚度0224.4m,平均57.07m。据长城三号井田CS6、1502、D4-1钻孔及

10、相邻矿井钻孔抽水试验,水位埋深16.6575.52m,单位涌水量0.00083830.09004L/sm,富水性弱。水质矿化度大于1g/L。 二叠系山西组砂岩含水层(P1s)山西组由灰白、深灰色细粗粒砂岩,灰、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而以粗碎屑岩占比例大,厚度0119.23m,平均厚度79.16m。本组的含水层平均厚度35.07m,在纵向上一般厚度较大,粒度较粗,在横向上稳定性较差,有变薄尖灭现象,富水性不均一,平面上差别较大。据长城三号井田CS3、1502、D13-3钻孔及相邻矿井抽水试验资料,该含水层水位埋深8.5970.86m,单位涌水量0.0001560.08476L/sm,富水

11、性弱。矿化度4.544g/L,水质较差。 石炭系太原组砂岩薄层灰岩含水层(C2t)岩性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灰黑色泥岩、深灰色薄层石灰岩(一、四灰)及煤组成,厚50.46105.06m,平均厚度77.66m,本组的含水层平均厚度31.20m。据长城三号井田CS3、1502、D13-1钻孔及相邻矿井太原组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0.000210.06118L/sm,富水性弱,矿化度5.055g/L,水质较差。 奥陶系石灰岩岩溶水奥陶系地层为本井田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长城三号井田内只有D11-2钻孔揭露奥灰,揭露厚度31.43m,9煤层底板下距奥灰顶538.41m。岩性为深灰色,裂隙不发育,有

12、方解石脉填充。长城三号井田相邻井田有4个见奥灰钻孔资料,长城二号井田1303孔和长城一号井田2210孔揭露奥灰厚度分别为23.05和75.37m;长城六号主、副井检查孔揭露奥灰厚度分别为51.23和51.34m;9煤层下距奥灰顶364.85381.76m。4个钻孔揭露的石灰岩,裂隙、岩溶均不发育,且多被方解石脉充填,岩石致密完整。根据长城六号主、副井检查孔,对煤系及奥灰混合抽水试验结果:静水位52.7394.73m,副井检查孔水位标高1160.35m,涌水量0.381.636m3/h,水位降深60.81120.62m,单位涌水量0.0008750.00747L/s.m,含水层为弱富水性。该含水

13、层由于离煤层远,对煤系地层充水影响不大,但不排除通过地质构造如断层、陷落柱等与煤系地层沟通的可能。(2)主要隔水层及其特征新近系上部砂质粘土相对隔水层(N2)是第四系潜水与下伏含水层间的良好隔水层,厚度82.60397.32m,平均180.67m,全区广泛分布,岩性以紫红色砂质粘土为主,团块状,胶结致密,微含沙质,具塑性,透水性极弱,局部夹有半胶结的砂岩、泥灰岩及片状石膏结晶体,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二叠系石盒子组粉砂岩、泥岩相对隔水层(P1-2sh)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约占70%),夹薄层中粗砂岩,含少量砾石。在井田中除CS11孔外均有揭露,厚度0822.45m,平均厚度323.67m,

14、为煤系上覆含水层与煤系含水层间的较好隔水层。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粉砂岩、砂质泥岩相对隔水层(C2t1)全井田均有分布,为煤系地层的底部,井田内有19个钻孔见到该组地层,只有D11-2号钻孔穿透。钻孔揭露厚度3.80200.69m,平均厚度40.09m。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厚层状粉砂岩、砂质泥岩,夹泥岩、细砂岩,下部夹薄层灰岩。该组地层一般不含水,隔水性较好为煤系含水层与煤系下伏含水层间的良好隔水层。(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1、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凝结水补给微弱,地下水径流条件受黄土和新近系粘土隔水层顶面形态控制,由高向低径流于低洼处,以蒸发排泄为主,沙层水、砂

15、砾石层水沿粘土裂隙补给下伏含水层。2、新近系砂砾石含水层,砂砾石层厚度不均,富水性变化较大。受中部双井梁断层和东部的架子梁断层的控制和影响,地下水沿构造线近乎南北向迳流排泄。本层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以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为辅,地下水径流缓慢,水力坡度约46。长城三号井田主井检查孔和风井检查孔分别进行了流速测向测量,主检孔210m以浅含水层流向为S192005ES2225W,流速为2.122.48m/d。表现特征为浅部含水层地下水流速大于深部含水层。风检孔对新近系砂土层及底部砾岩含水层进行了流速流向测量,流向为270(磁方位),190.0m处的流速为0.806 m/h,237.0 m处的流速为1.318m/h。3、基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井田内无基岩出露,主要接受上部含水层下渗补给和区域侧向补给,地下水沿基岩面由高向低运移,运移速度取决于含水层岩性,基底起伏形态、特征及水力坡度。各可采煤层顶底板除9煤层顶板为灰岩外,其余均以粉砂岩、泥岩为主,是各含水层间的相对隔水层。其变化规律明显,因沉积粒序的粒级不同,粒度横向上有交替变化,不具连续性,垂向上具分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