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961650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4杠杆三案设计完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沁园中学三案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物理 课题:杠杆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10.30 主备人:田志钦 审核人:九年级物理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会画杠杆的力臂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三种杠杆。 1、重点: 认识杠杆会画杠杆的力臂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难点:力臂的画法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应用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教学流程导航台知识链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如何打开啤酒瓶盖,有没有专门的工具?

2、生活中你还用过哪些工具?出示钳子、剪刀、镊子等 问:你能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吗?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问:你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等)。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

3、入新课。自主探究环节大屏幕展示问题:杠杆的五要素各是什么?如何画力臂?一点:支点二力:动力;阻力:二臂:动力臂阻力臂知识点一:杠杆的几个科学术语: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L2F2F1L1O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课件演示:几种杠杆的动作过程组织分析归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1.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活动体验:用笔或直尺作硬棒撬动物理书,并找到其固定点。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的位置演示:用杆秤称水果。提问:杆秤是

4、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它受几个力?用15分钟自学教材6367页,未学懂的用红笔标记;结合实物要能准确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画力臂的步骤:1) 确定支点2)确定力的作用线(两边可延长)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垂足,定力臂 强调注意:1)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2)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作图细节方面: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 O 标记;5个名词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与数学上的画垂线相似合作交流环节知识点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杠杆平衡?并猜想3实验

5、步骤: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次数F1/NL1/cmF2/NL2/cm123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 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讨论、交流、合作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

6、吗?你的结论是什么?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 F1L1=F2L2 即 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动力臂越长越省力用30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准备课堂交流。巩固与拓展(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

7、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通过这一过渡小实验,既可以激趣,又可以降低后面设计实验的难度。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展示点拨环节知识点三:、杠杆的应用三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3) 天平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费力杠杆:L1L2,费力但省距离,如(2)L2,费力但省距离,如(2) 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1、根据事例现象分析总结。2、结合题目表达自己看法。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杠杆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

8、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如:钳子,扁担、筷子、镊子、钓鱼竿、独轮车、指甲钳等巩固达标环节1目标检测1过点O作沿F1、F2方向的直线的垂线段2.作出下列图中的力臂30FG3、把物重为4N和14N的两个物体分别挂在不计质量的杠杆两端,杠杆平衡,则两力的力臂长度之比为( )。4、如图OB:BA=2:1,G=60N不计杠杆自重则F=_N5、身高相同的甲乙两人,用1.6m长的扁担抬一桶水,水桶挂在离甲肩膀0.6m处的扁担上,已知水和桶总重320N,问甲乙二人肩膀上各承担多大的力?(不计扁担重量)左栏当堂完成,右栏课后完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掌握杠杆的五要素,绘画力臂,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画图学生还是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