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95105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语六上第15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学情分析要引导学生理解“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段话的内容,从而领会写家乡灞河边的柳的衬托、对比作用,更加突出了

2、青海高原这株柳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教学具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1、回忆写柳的古诗。(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3、教师示范读二、自读课文,整体

3、感受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三、学习写字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四、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指名读课文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1、学习第一部分(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

4、:神奇、望而生畏、伫立(3)3、4节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C整理“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2、学习第二部分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B朗读第五节六、七两节 (3)理解“依然”的作用,了解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两节三、学习课文第八节。(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2、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

5、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整理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学生背诵课前准备的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自由读课文。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整理面对的是什么?(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6、?(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2)齐读这节。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 认真在习字册上描红生字。3、完成评价手册和补充习题。板书设计15青海高原一株柳惊见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粗神奇形状枝干叶子教学反思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