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0939489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登岳阳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登岳阳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登岳阳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登岳阳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 : 课时: 主备:田永萍 班级: 使用人: 时间:课 题学时: 课堂笔记学习目标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背诵全文。2、 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表述常见的意境的词语有: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等。学习重点背诵全文,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难点体会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口头概括): (2)触摸诗人,读懂大意(口头概括): (3)置身诗境, 熟读成

2、诵(课堂检查并指导朗读) 学 习 过 程一、课前自学 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 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预习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坼( ) 戎( )马 涕( )泗( ) 乾坤( )( )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字面含义。 三、内容与情感 (学生先预习,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派代表展示) 1、读全诗思考,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

3、不同? 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 2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小结:首联侧重写洞庭湖水面广阔,汪洋万顷。 3、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 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象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 “坼”“浮

4、”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坼”,分裂。“浮”,漂浮荡漾。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色,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曹操咏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体现了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而杜甫此联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代刘辰翁语)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小结:颔联侧重写洞庭湖气势宏大,吞吐乾坤。 4赏析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

5、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清代史学家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眼前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 5赏析尾联:戎马关山

6、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 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把景与情联系在一起的? 情景交融。开头

7、的景物雄伟壮阔,后文抒发的是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文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特色,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沉郁顿挫,即浓郁深厚的忧郁苍凉之情通过雄浑而凝重的笔调表现出来,本文主要是抒发身世的伤感和对国事的担忧,感情是深沉的,但所选景物是博大的、雄浑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课堂检测: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解释下列词语。 (1)帘旌:酒店或

8、茶馆的招子。 (2)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3)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4)横分,这里指瓜分。(5)徙倚:徘徊。(6)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7)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8)吊古:凭吊古人 3、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只填一个字):悲 4、诗中引用古典,怀古伤今的一联是: 明确:(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5、诗人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用“ ”、“ ”(填四字短语)的生活经历来表现诗人离乡背井、天涯沦落的感慨,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来游 三年多难) 6、尾联中的“风霜”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