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93927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五首》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五首》表格式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 2011年5月13日 学期总第 课时 修改时间: 年 月 日学 科语 文授课时间设计者王喆授课班级八(1)教授者王喆课 题诗五首(第一课时)课时安排五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

2、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教学方法诵读 讨论 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

3、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简介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背景介绍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

4、(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诵读诗文,整体把握1、诵读 (1)教师范读饮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联想思考。学生结合配套介绍作者学生听讲理解批注识记相关知识学生听读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诵读诗文整体把握研读诗文教师范读第二遍 (3)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教师指导背诵。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

5、趣。 四、研读诗文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教师讲解明确: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教师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

6、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菊花”是诗人高洁、不与世俗相争品质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更是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

7、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学生默默地跟读。学生按教师要求用各种形式朗读学生理解内化学生试背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研读诗文探究学习探究学习课堂小结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8、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

9、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诗的最后

10、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教师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它是人的自然本性。具体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深刻地指出了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它只能体会却难以言传。后来多用来表达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3、齐读全诗,整体体会诗意 五、探究学习:1、从饮

11、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教师明确: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

12、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2、提问:饮酒的主旨是什么?教师明确: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3、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教师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六、课堂小结。1、齐诵全诗2、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题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齐读学生讨论交流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左边问题学生理解内化批注学生齐读学生理解内化批注作 业1、背诵全诗。2、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板书设计饮酒 陶渊明 在人境 融 意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景 境无车马喧 情 深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理 远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为 含有真义 归隐乃人生真谛 一 蓄 体教 学感 悟组长查阅武威第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