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935235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月考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选择题答案规范填涂在答题卡上)1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应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韩非子 B.墨子 C.老子 D.论语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 B. C. D.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

2、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B“独尊儒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家思想专制原则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4.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

3、世界本源 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6高二年级的李明同学在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并做了以下记录:“丹参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心腹邪气益气。”李明查找的书最有可能是A九章算术 B石氏星表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7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反映了“以形写神”的特征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吸收外来文明的特征C图3作品的作者是关

4、汉卿,反映了元曲通俗易懂的特征D图4剧种在清朝同治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8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写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 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9下图是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A.表现文人意趣 B.表现民间风情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表现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 10.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

5、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 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A B C D11.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依据上述观点,判断此人的主张是 A废除君主制 B建立总统制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1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滋泣

6、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这段话表明他鼓励青年 A改造中国传统社会 B投身工人运动实践 C积极推动文学革命 D建立中国“劳工社会”13.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14.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可以得出下列的认识和结论,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有 向西方学习思潮

7、的兴起与发展和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关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历经了器物、制度和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向西方学习呈现了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特点 A B C D1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16.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8、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17.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著作是 A B C D18.“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19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A. 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B. 经世致用的学风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 D唯物主义的思维20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

9、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21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22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此段材料解读

10、,最为准确的是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B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C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D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了市民社会成长的潮流2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否定信仰上帝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24.“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A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 B宣扬人文主义精神C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 D追求现世的成功25李大钊说:“19世纪全世界之文明如

11、政治或社会之组织等,罔不胚胎于法兰西血潮之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世纪全世界政治文明之源头是法兰西民族创造的文明B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为19世纪世界政治文明发展奠定基础C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文明发展与法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D19世纪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因法国频繁的革命而受阻二、材料题(本大题共有2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共50分。)26.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

12、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3、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4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3)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