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93023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的放矢事半功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的放矢事半功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的放矢事半功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的放矢事半功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浅谈高三历史科材料题的解答技巧在高三复习阶段,我认为除了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巩固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切实加强对解题技巧的训练,当中尤以对材料题的解答技巧为重。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套路,减少畏难情绪,提高得分率。下面主要以2011年广东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的题目为例,说说我的做法。1、是什么?如第38题 材料一:“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业。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第(1)问: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回答的格式是“是”答案点到即止,不需要展开。 答案“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帝王将相等

2、统治者的活动”。2、发生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答题格式一般是“由到”,答案应该是简洁的、不啰嗦。 如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其回答格式是由两极到一超多强的格局。3、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的切入点主要是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如第39题第(2)问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政治角度联系50年代中国的政治形势(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经济角度联系当时中国的经济局面(一穷二白,底子薄);思想角度结合中国当时的外交思想(“一边倒”,学习苏联)。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切入点,组织答案一般不会走样。4、依据材料,概括有关信息。 这也是

3、一种常见的问法,这种题型要教会学生数句号进行意思断层,然后逐条列出,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句型变换,做到不摘抄原文。5、举例说明。第38题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第(3)问:任选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这类题目实际上就是一种论证说明题,解题要领在于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如果此题选,实际上考查了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和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两个史实及其影响。6、简要概述、概括。 如第39题第(3)问:概括指出

4、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改革政策了怎样的调整。注意要求学生列要点、不展开。7、根据方面进行评述。 评述类题目抓住“述”和“评”两个字,“述”要求陈述该事件(包括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等综合扼要概况),然后进行“评”,“评”只根据题目给出的方向进行评价就可以了,不需要想多。8、评价、看法、认识等。 要运用辩证法,如针对07年历史高考第30题“从工业与农业关系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这种设问,常见格式包括:“方面是进步的,方面是落后的”,“方面是积极的,方面是消极的”,“长远来看,短期来看”,“有利于,不利于”。这样答题逻辑性较强,看上去感觉比较好。9、比较异同(相同的、不同的)

5、。回答格式是相同的用“两者都”表示,不同点用“他是,而他是”来表示。10、启示、教训。第39题第(4)问: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这类题是学生常见的难题,怎么入手?(反正是言之成理) 首先找出题目的中心主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中心主语肯定是围绕“经济体制”这个主题内容;其次是结合探究过程,即前面的问题设计,如第(1)(2)问,突出表达了30、5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是受着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国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计划经济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接着从第(2)问计划经济的影响到第(3)问“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表现”,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当生产力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改革是出路,改革是大势所趋。任何一种制度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革调整才能赋予强大的生命力。从这些角度去切入答案不会太离谱。 另外教训也可以从这件事的成败原因入手,思维方式是“由于导致,所以现实要”,这个“要怎么样”其实就是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