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925472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考演绎推理专题之其他必然性推理一、模态命题与模态推理1模态命题模态命题主要是反映事物情况存在或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模态命题包含“必然”一定或“可能”等模态词。包含“必然”的命题称必然命题,包含“可能”的命题称可能命题。例如;经济过热必然导致通货脚胀。张三必然考不上大学。他可能对我有看法。强盗的儿子可能不是强盗。上例中的是必然肯定命题,是必然否定命题,是可能肯定命题,是可能否定命题。必然肯定命题的一般公式是“必然”。必然否定命题的一般公式是“必然非”。可能肯定命题的一般公式是“可能”。可能否定命题的一般公式是“可能非”。模态命题“必然”、“必然非”、“可能”、“可能非”在真假方面存在着

2、必然性的制约关系。其中,“必然”与“可能非”之间、“必然非”与“可能之间具有矛盾关系,“必然”与“必然非”之间具有反对关系,“可能”与“可能非”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必然”与“可能”之间、“必然非”与“可能非”之间具有从属关系。2模态推理根据模态方阵中的矛盾关系,可以从一个模态命题为真推出与这个模态命题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为假,也可以从一个模态命题为假推出与这个模态命题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为真。一个模态命题与其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的否定可以互相推出。具体来说,“必然”与“并非可能非”可以互相推出。“必然非”与“并非可能”可以互相推出。“可能”与“并非必然非”可以互相推出。“可能非”与“并非必然”可以

3、互相推出。这就是说,一个模态命题的负命题等值于与该模态命题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即:“并非必然”等值于“可能非”。“并非必然非”等值于“可能”。“并非可能等值于“必然非”。“并非可能非”等值于“必然”。例如,“并非强盗的儿子必然是强盗”等值于“强盗的儿子可能不是强盗”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具有必然性,它的不发生当然也就具有可能性,一个事件的不发生具有可能性,它的发生就不具有必然性。根据模态方阵中的反对关系,可以从一个模态命题为真推出与该模态命题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为假,即:“必然P”可以推出“并非必然非P”。“必然非P”可以推出“并非必然P”。根据模态方阵中的下反对关系,可以从一个模态命题为假推出与该模

4、态命题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为真,即:“并非可能P”可以推出“可能非P”。“并非可能非P”可以推出“可能P”。根据模态方阵中的从属关系,可以从一个必然命题为真推出与其具有从属关系的可能命题为真,可以从一个可能命题为假推出与其具有从属关系的必然命题为假,还可以从一个必然命题为真推出与其具有从属关系的事实命题为真,可以从一个事实命题为真推出与其具有从属关系的可能命题为真,等等。具体来说,“必然P”可以推出“可能P”。“必然非P”可以推出“可能非P”。“并非可能P”可以推出“并非必然P”。“并非可能非P”可以推出“并非必然非P”。“必然P”可以推出“P”。“P”可以推出“可能P”。例如,从“他必然是小

5、偷”可推出“他是小偷”,从“他是小偷”可推出“他可能是小偷”。当然,也可以从“他一定是小偷”推出“他可能是小偷”,还可以从“他不可能是小偷”推出“他不必然是小偷”。因为,一个事件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当然也就具有现实性和可能性;一个事件的发生具有现实性,当然也就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就是一种实现了的可能性,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具有可能性,当然也就不具有现实性,更不会具有必然性。二、预设推理预设是指为使一个命题得以成立而预先假定的条件,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先决条件。例如,“火车站钟楼上的钟走得不准。”这个命题就预设了;“火车站有钟楼。钟楼上有钟。”不论该命题本身是真是假,它的预设却始终是真的。也就是说,一个

6、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拥有相同的预设。预设是交际双方都共同承认的,这是预设的共知性。例如,命题“张三的儿子五岁了”的预设“张三有儿子”就是交际双方共知的知识。一个命题的预设可以从这个命题本身推导出来,这就是预设推理。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问句包含了某个对方没有承认或根本不能接受的预设时,这个问句就是一个复杂问语。一般来说,提问者通过诱使对方对复杂问语进行回答,达到让对方承认复杂问语所隐含预设的目的。例如,“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了?”这个问句隐含了一个预设“你曾经打过父亲”。对这个问句,不论是做肯定的回答“是”,还是做否定的回答“不是”,都等于承认了这一预设。因此,对于复杂问语,不能不加分析地简单地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应该直接针对预设本身做出回绝或回避。所谓回绝是指对预设直接加以否定,例如,对上述复杂问语应做出如下回答:“我从来没有打过父亲”;所谓回避是指直接针对预设做出提问式的回答,例如,对上述复杂问语应做出如下回答:“难道我曾经打过我的父亲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