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91114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推荐文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时间: 2009-09课型:新授课设计者: 审核人:课题 第五单元 18 课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教学难点】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 准确朗读课文, (字音、句读、感情)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掌握古文的

2、字词句篇(主要是 1.2 段)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 、 岳阳楼记 ,“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 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 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 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 进行大 量的议论, 议论是文章的中心, 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 游 褒禅山记。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知识精粹1. 王安石( 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

3、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 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 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 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 ,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 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 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 大小塔也在 “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

4、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 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 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 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 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3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 1054 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 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 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 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 都因游者不想前行, 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 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

5、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 ,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 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 (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 ),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 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 、“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 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 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 先驱李大钊有诗道: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 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 物的思想精华。(三)检查预习情况:

6、(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深度。穷:a- v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v-n.到达的人。 火尚足以明也。a-v.照明. 其进欲难,而其见欲 奇。 见:v-n.见到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a n.险阻僻远的地方。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错。传:v n,流传的文字。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找出文中的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学

7、生展示、教师精导:1、读课文,正音2、理清课文结构顺序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 ,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层(第二段) ,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四段) ,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 ,写游洞华山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二层(第四段)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 ,是记游的结尾。3、理解文意,翻译课文(第 1 段)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

8、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第二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 2、3 段)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1、研读第二段。(1)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 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

9、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 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 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2)这一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 自己意志不坚定。(4)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

10、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 )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 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一一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一一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研读第三段。( 1 )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 从“求思” 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 分析了古人 “往往有得” 的原因。 拿世人的避难

11、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 、“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 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 达到目的,亦可“无悔” 、“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

12、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 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 下。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第二、三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第三课时1. 读懂剩下的自然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2. 继续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古书之不存” 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 又是跟哪句话相照 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 吗?(“何可胜道也哉” ) 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 (略) 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3、4

1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 f?”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 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二、诵读第 4 段。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 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两件事说的呢? (不是, 它既是专指, 又是泛指, 而且重在泛

15、指。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 (“何可胜道也哉”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 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 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 看问题有思想 高度。2. 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 (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 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众口传闻的事、 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 以分析,辨明正误, 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的道理。)3. 学生练习背诵。4. 检查背诵。先背第 4 段,然后齐背第 1 至 4 段。三、略读第 5 段。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 几乎成为一种定式, 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 请说出篇名。 (小石潭记 。)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 (古代游记大多是 借山水、 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 即便在记游 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