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案 (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905878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教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作文教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作文教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教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教案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铜川市第五中学 靳小龙学情分析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什么程度,就会造成什么文章。这是初一学生的第一节语文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专门从生活中选取几个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拓宽视野,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从生活中发现更多写作素材。2、 引导学生学会从小处入手,体会生活的精彩。3、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到写作的乐趣。教学重点欣赏精彩片段,感悟生活的精彩,体会“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发现生活的真谛,受到感染,体会真情

2、。教时安排2课时活动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作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写作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同学一拿到作文就会发愁,感觉无从下笔,甚至望题发呆,思索半天,还是没有好的思路。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颗敏感的心,不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不能从中选择贴切的材料,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通过今天这节作文课,希望大家通过今天这节作文课,能够感受到“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学会观察片段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

3、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少年闰土片段)这段话大家还记得吗?请仔细读这段话,谈谈文段对你写作的启发?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方法一:仔细观察。写得再好的文章都来自作者的细致观察,正是有了细致的观察,才有了一个有一个的精彩片段。方法二:抓住细节。作者在“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一句中,通过带、捏、刺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闰土的可爱和动作敏捷。片段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4、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5、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是鲁迅的孔乙己里面的一段话,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为什么会刻画得如此细致?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以上两个片段都是非常精彩的,如此精彩的文章,离不开作者的细致观察,离不开现实生活。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很精彩。活动二:实战演练请一位学生模仿自己的母亲做饭时的情景,其他同学根据模仿,描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片段。一定要注意观察。目的:体会作文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精彩的作品来自观察和平时字词句的积累。活动三:转变角色,体验生活。回家完成,最好选周末,今天我当家。和父母商量,自己当一次家,体验生活的乐趣和辛苦。从早上开始到晚上,自己做父母每天必做的事,然后和父母交流,写一篇心得体会。目的:学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而选出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体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三、学生写作。选取生活中的趣事,自拟题目,写一篇能体现亲情的文章,500字以上。要求:1、事例典型。2、内容真实,感情真挚。3、语句通顺。第二课时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