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90279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间词话》读书笔记_2(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书笔记当品尝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须要仔细思索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境界”一词,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状况。人间词话中说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出名句。”可见,“境界”在评定艺术作品好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王国维存在于中国最为黑暗动乱的时代。列强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奄奄一息,人们的思想观念经验着猛烈动荡,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苦痛。1902年,王国维因病回国,他说,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胸臆,自是始决计从事于哲学的探讨。但在哲学

2、上出现的冲突令他的学术留意力转移到文学上来,于是人间词话由此诞生。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的产生分为”造境“和”写境“。这二者的本质区分即是”志向“和”现实“的区分,但却很难辨别:写实家营造出来的环境中总会不行避开地注入自己的感情色调,因而造出的境和志向中的境颇有相像之处,志向在现实中隐现;而志向家所虚构出的意境也并不是超脱自然法则的,境界中所存在的事物肯定取材于自然,体现着万物更迭的规律和日月光年的变换。文艺超群的作家擅长运用精炼的汉字创建出作品的境界。王国维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一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一字都使得的极其奇妙。二字一用,境界就出来了。我们在创作时,也应

3、当努力做到“字字珠玑”,讲求用精简精确的字句营造氛围。只是造出境界还不够,还要造出高格的境界。书中说到,“境界不以大小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境界虽小,却柔软满意,丝毫不输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广袤;宝帘闲挂小银钩的清爽脱俗同样不亚于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宏大。关键是要看营造出的境界给人带来的感受。好的境界使读者身临其境,将作者的感情精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当我们在营造意境时,应当思索自己的描写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想方设法地让读者体会到“身在其中”。那么,该如何写出高格的境界呢?王国维在书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4、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思是说,境界中不应当只有景物,还应当折射内心,想要有境界,须得融情于景。写春风的温柔微和,蜻蜓的轻快剔透,草木的萋萋,冬雪的零落,还要加上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意境才不显得空洞,有了人气。人间词话中又把境界分为两种,“有我”和“无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美丽,一宏壮也。要写出细致美丽的境界,应当“于静中得”。内心安静下来,看到的世界便会不一样,写出的文字便会洋溢着清爽淡雅的味道。要写出雄伟壮大的境界,应当“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周遭热闹而独善其身,于烟火尘埃中觅得一隅清净之地,此时的心境当然更加气概恢弘。由此可知,我们要

5、写出高格的境界,应当留意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心理;营造意境时多角度来写,依据须要选择“有我”或“无我”的境界,抓住关键呈现景物和内心的关联。境界成就高格。境界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朝朝夕夕的坚持。王国维说读书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其次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推而广之,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也不过这三重境界。读人间词话所收获的,不仅是创作的技艺,还有人生的哲理。纸上的境界成就的是作品的高格,而人生的境界成就的是我们的高格。人间词话读书笔记2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

6、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志向、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困难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

7、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簇新的、生疏的,眼睛望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相识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相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指责自己的思想太困难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8、。“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相识这个世界。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困难,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困难的。人不情愿再轻易地信任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

9、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很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恒久也没有满意的境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验太多事务的人而言,在经验了种种事务,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来自然。或许经验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行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假如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

10、物,或许事情会简洁很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会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功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行或缺的。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忙过客,全部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迟疑,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

11、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白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或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许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宏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全部疯狂之后总归于安静,我们除了安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安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静静的我走了,正如我静静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间词话读书笔记3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绚烂夺目的奇葩。喜爱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宠爱精致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满意的莫过于手捧

12、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爽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出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厚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在人

13、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受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许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

14、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 “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才智而不行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欲成大事者,必需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始终走下去,乘风破浪,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的,胜利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恒久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

15、品呷,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胜利的喜悦,透着一丝才智的禅意。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苦痛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或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或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或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

16、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轻有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或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一败涂地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读书笔记4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他关于词的理论,语言往往短小精辟。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也”;读之,好像也如入境界,在渐渐细品中由“独上高楼”而至“人憔悴”,最终达到“蓦然回首”是一个漫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