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9089973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试题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拟试题一:一、填充题 ( 每题 2 分,共 20 分)1“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 ”这段话出自小说鲁迅的小说伤逝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句诗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320 年代反映教育界与小市民灰色生活的最主要的小说家是钱钟书围城。4,1931 至 1932 年,左翼文坛从苏联“拉普”理论家那里接受了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以政治代替艺术,进一步助长了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5文学批评家刘西渭在30 年代出版的著名批评论文集是咀华集。640 年代中后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发生过一场关于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重要论争

2、。7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以此提倡富于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散文。8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以旧家庭没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春、秋之外,还有家。9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对湘西地区人情风俗的精细描写。10。腐蚀是茅盾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二、选择题 ( 下列各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在正确一项后的括号内打上“”,其余括号内不要填任何符号。每题4分,共 8分)1“左联”的刊物是:b北斗2鲁迅后期杂文集包括:c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 ;三、搭配题 ( 从下列每题的a、b、c、d 中选择正确的搭配分别填人所属括号内。每题4 分,共 12 分)1人物形象与所属作品搭配:单

3、四嫂子 ( 明天 ) ; 杜大心 ( 灭亡 ) ;梅行素 ( 虹) ; 孙柔嘉 ( 围城)2。作品与作者搭配:蒋光赤 ( 丽莎的哀怨 ) ; 洪深 ( 青龙潭 ) ;废名桃园;吴组湘 ( 樊家铺 )3作家与所属文学社团搭配:冯至 ( 浅草社 ) ; 成仿吾 ( 创造社 ) ; 洪灵菲 ( 太阳社 ) ; 冯雪蜂( 湖畔诗社 )四、名词简释 ( 各用五十个字左右加以简明扼要的解释。每题5 分,共10 分)1革命浪漫谛克:2“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

4、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是 20 世纪 30、40 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 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五、问答题 ( 三题中选答两题,每题25 分,共 50 分)1比较雷雨、日出、北京人不同的戏剧结构,并结合各自表现的生活内容特点加以说明。答: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 20 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

5、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 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2在三四十年代的诗人中,你最喜爱哪一家?以创作实例说明其诗歌在反映生活与抒情方式上的特色以及你喜爱的理由。3略说暴风骤雨在反映生活与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与不足。答:暴风骤雨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暴风骤雨是对土改运动的完整过程的正面、 集中反映而是主要体现在它准确地把握住了土改斗争烈

6、焰得以燃起和兴旺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发动民众”。 暴风骤雨在关于土改运动过程的反映方面显示了无可替代的认识价值暴风骤雨的人物塑造中对农民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把握和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和优势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周立波式风格的鲜活的农民形象系列。 而农民形象塑造的成功又进一步强化了其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文化特色并由此深化了其艺术形式和叙事风格的民族性特征。对周立波这一艺术成就和特色的肯定已是评论界和研究界的共识。这里只想指出的是与农民群体形象的性格鲜明和真实性相比小说中的反面地主形象却未免单薄而苍白。模拟试题三:(一) 填空(每空一分,共 20 分)( 1)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吴宓、

7、胡先骕,甲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2)春桃是作家许地山的作品。( 3)闻一多所倡导的诗歌的“三美”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性格焦躁而诗风却有“东方的静的美丽”的古典美的诗人是朱湘。( 5)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诗句。( 6)巴金的爱情三部曲中的三部作品是雾、雨电。( 7)蒋纯祖是作家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的人物。( 8)被人称为“文体家作”的作家是孙犁。( 9)张天翼所提供的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的小说是华威先生。( 10)沙汀小说中著名的“三记”是淘金记 困兽记还乡记。二、名词解释(每题三分,共 15 分)(

8、1)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存在时间是从 1937 年 11月上海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 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2)商籁体: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 商籁体 ,语源于普罗旺斯语 Sonet 。原系中世纪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这种诗体获得广泛的运用。意大利的诗人彼得拉克成了运用十四行诗体最主要的代表。( 3)京味小说:是以北京语言写北京的人和事的小说。

9、它是老舍的独特创造。老舍成功地把北京的市民语言与文学的美结合起来, 使所用的语言深透着浓郁的北京文化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京味”艺术特色。( 4)普罗文学: 19281930 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 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 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但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是“革命的浪漫蒂克”, 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倾向未得到清算。

10、因此成功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5)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七月诗派”的重要理论主张,强调作家创作必须有激情,“拥抱现实”、“突入显示”,才能去的现实主义的胜利。三、简述巴金家中瑞珏之死的经过。( 5 分)答: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陈姨太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送瑞珏到城外生产。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因为陈姨太的要求,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

11、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这个姑娘就是瑞珏 ,故事就这样展开,之后二人日久生情。 但是在高老太爷死后, 以陈姨太为首的封建长辈接口在家生孩子有“血光之灾”, 会冲犯高老太爷的亡灵, 强迫瑞珏到城外去分娩。觉新明知是鬼话,却不敢保护妻子,瑞珏于是搬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院子待产。瑞珏难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护理和医疗条件,瑞珏叫着“明轩 救我 ”悲惨死去。四、问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1)怎样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答:呐喊是鲁迅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

12、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试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答:

13、1、美的人性、景致、故事,构成了健康、自然的牧歌情调,2、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 3、纯美的民族风情, 4、人物心理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3)结合具体作品,比较分析巴金前期与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答:巴金的创作历程从 1928 年 9 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前期的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前期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代表。风格为: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读者的内心。后期开始创作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 写社会重压下人们司空见惯的“?顿生命”,写“血和痰”, . 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 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