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90892742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minar的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国立交通大学运输科技与管理研究所Seminar全球运筹与第四方物流本组成员:杨筑雅 8932504黄月贞 9032511游俊哲 9032526 王建仁 90325232001/12/31 报告人:林柏佑 经理报告人:陈世璇 副理报告人:孔祥善 副总纪念品及锦旗颁发大合照 物流的由来“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出美国。1921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

2、移,会产生附加价值”。这里,Market Distribution指的是商流;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指的是销售过程的物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1918年,英国犹尼里佛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实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其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这一举动被一些物流学者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30年代初,在一部关于市场营销的基础教科书中,开始涉及物流运输、物资储存等业务的实物供应(Physical Supply)这一名词,该书将市场营 销定义为“影响产品氖权转移和产品的实物流通活动”。这里,所说的所有权转移是指商流;实物流通是指物流。 1935年,美国销售

3、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数据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 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在使用物流这个述语以前,日本把与商品实体有关的各项业务,统称为“流通技术”。1956年日本生产性本 部派出“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由早稻田大学教授宇野正雄等一行7人去 美国考察,弄清楚了日本以往叫做“流通技术”的内容,相当于美国叫做“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的内容,从此便把流通技术按照美国的简称,叫做“PD”,“ PD

4、”这个术语得到了广泛的使 用。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中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谈到“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着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数据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看,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诸种活动。” 我国开始使用“物流”一词始于1979年(有人认为,孙中山主张“贸畅其流”,可以说是我国“物流思想的起源”)。1979年6月,我国物资工作 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

5、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 用和使用“物流”这一述语。但当时有一段小的曲折,当时商业部提出建立“物流中心”的问题,曾有人认为“物流”一词来自日本,有崇洋之嫌,乃改为建立“储运中心”。其实,储存和运输虽是物流的主体,但物流通 更广的外延。而且物流是日本引用的汉语,物流作为“实物流通”的简称, 提法既科学合理,又确切易懂。不久仍恢复称为“物流中心”。1988年台湾也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1989年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日益普遍。Logistics一词的出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军火等 进行的战时供应中,首先采取了后勤管理(Logist

6、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屯驻等进行全面管理。从此,后勤逐渐形成了单独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为后勤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 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和后勤分配(Logistics of Distribution)。后勤管理的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在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

7、物流活动,妈物流透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因此通常采用的仍 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 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C.P.D.M;National Council of Phy- 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改名为C.L.M 即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其理由是因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的领域较狭窄,Logistics的概念 则较宽广、连贯、整体。改名后的美国物流协会(C.L.M)对Logistics

8、 所做的定义是:“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 品与其关联的信息,从产业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不同,在于Logistics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 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透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包给其它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

9、可能位 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边结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近年来日、美的进口批发及连锁零售业等,运用这种观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提到的Logistics的特点是:其外延大于狭义的物流(即销售物流),因为它把起点扩大到了生产领域;其外延小于广义的物流(Business Logistics),因为它不包括原材料物流;其外延与供应链的外延相一致,因此有人称它为供应链物流。Logistics一词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物流业正在

10、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一个国家的市场开放与发展必将要求物流的开放与发展。随着世界商品市场的形成,从各个市场到最终市场的物流日趋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使信息系统得以贯穿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使物流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同时也为物流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一体化意味着需求、配送和库存管理的一体化。所有这些已成为国际物流业发展方向。 物流基本概念1、 物的概念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数据。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 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 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物资:我国专指生产数据,有时也泛指

11、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数据。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数据,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数据,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 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数据还是生活数据), 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 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

12、一类统称为货物。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 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 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活消费有关的所有对象。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 物”,就是通常所称之物品。2、 流的概念物流学中之“流”,指

13、的是物理性运动。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 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透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 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 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 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来自.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流”和“流通”的区 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 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 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

14、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 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 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 运动之中。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 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准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 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物流:是指物质数据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3、 物流合理化物流合理化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它是对物流设备配置和物流活动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物流系统整体优化

15、的过程。 所谓物流合理化,就是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合理即合科整理,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准。 物流系统的三大要素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便能合理、有效地实现 物流系统的总目的。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运输、储存保管、包装; 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物流系统的支撑要素:以系统的建立需要有许多支撑手段,尤其是处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要协调与其它系统关系, 这些要素必不可少。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和 标准化系统。物流系统的物资基础要素: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大量技术装备手段,这些手段的有机联系对物流系统的运行有决定意义。这些要素对实 现物流和某一方面的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有: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物流系统的五大目标1、 服务目标物流系统是“桥梁、纽带”作用的流通系统的一部分,它具体地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配送等形式,就是其服务性的体现。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 现的“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也是其服务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