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梦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879629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夫卡的梦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卡夫卡的梦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卡夫卡的梦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卡夫卡的梦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卡夫卡的梦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夫卡的梦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夫卡的梦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夫卡的梦魇 然而,对大众读者而言,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当代人的疏离和寂寞、孤独和绝望,在困境中不停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觉生命的怪诞和荒谬;人,发觉自己处于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所以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的头衔;大家普遍认为卡夫卡必定也是病态、忧郁、怪僻和荒诞。直到一九五三年,卡夫卡终生不渝的知己马克思?布劳德(MaxBrod,18841968),写作卡夫卡传,展现卡夫卡不一样的形象和多面的色彩,她更从民族心理、犹太教教义和宗教神学出发,具体分析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深层含义。即使学术界不少人批评布劳德:过分从宗教和神学解读卡夫卡,但

2、没有些人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比布劳德更深入、更全方面地认识卡夫卡。二十二年底生不渝的好友布劳德和卡夫卡,全部是住在捷克布拉格的犹太人,一样主修法律,一样是以德语写作的文学家。两人在一九二年相识,成为终生最亲密的好友。卡夫卡于一九六年取得法学博士以后,进入保险局担任暂时雇员,因为写作时间锐减,于是她和布劳德花了很大心血,寻求时间较短的正式职业。结果卡夫卡进入半官方的劳工事故保险局工作(19081922),布劳德则进入邮政总局担任法律顾问。两人上班时间全部是下午两点结束,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下班后一块用餐,然后约好晚上再见面,讨论她们所喜爱的文学(卡夫卡最爱哥德和福楼拜,也喜爱阅读圣经)。

3、两人的交情简直能够用秤不离铊,铊不离秤来形容。布劳德比卡夫卡更早成名,第一眼就看出卡夫卡的创作天才。她是卡夫卡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珍视卡夫卡一切作品,即使是两人书信往来的片语只字,她全部妥善保留。卡夫卡发表过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在布劳德强力游说和激励之下,才得以出版,至于生前未发表的作品,也全数交给布劳德加以焚毁。布劳德却没有遵照好友的遗言,反而出版了卡夫卡全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布劳德为自己善意的出卖这么辩白:卡夫卡完全了解她不可能烧掉这些遗稿,若卡夫卡真要这么作,她应该交待他人去实施。依据布劳德,卡夫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健康的,她的精神趋向根本不是病态,而是自然伟大,显示著

4、向上、简单和绝正确老实。卡夫卡即使平静,可一旦她说起什么,立即会令人侧耳倾听,因为她的话总是内容充实,命中要害。和挚友交谈时,她的舌头有时灵活得令人惊讶,甚至激越亢奋,直至忘我,风趣的话语和关心的笑声简直无休无止。真的,她喜爱笑,笑得欢畅,也知道怎样逗好友笑。这么的卡夫卡,实在和她作品中阴暗的角色性格迥异。不管是审判和城堡中的主人翁K,还是早期的判决和蜕变(或译变形记),读者全部能够马上看出卡夫卡自传式的影子生活充满苦闷和挣扎,无助地寻求解脱之法,最终却被迫向生存低头。父亲巨大的身影无所不在卡夫卡心灵苦痛的源头,很大一部分源自暴君式的父亲。即使布劳德批评卡夫卡将童年梦魇过分放大,但任何人只要读

5、一读卡夫卡在一九一九年写的给父亲的信,就不难了解卡夫卡终其一生,不管是童年还是求学期间,不管是职业还是婚姻的选择,父亲巨大的影响总像噩梦般缠绕著她。信是这么开始的: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问我,为何我说我怕你。同往常一样,我对你无言以对,部分因为我对你的畏惧,部分因为解释这种畏惧包括太多细节,忽然谈及,我一下子归纳不起来。三十六岁的成年男子,写下这么百余页的一封信,述说自己内心的纠葛。这份血泪的自我剖白,目标不是控诉,而是爱的尝试。卡夫卡一生试著寻求和父亲和解,期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不过母亲却不敢将这封信转交。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是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富商。她的体格壮硕,说话充满了自信,动作快速,脾

6、气火暴,她期盼长子卡夫卡像自己一样刚猛,然而卡夫卡瘦弱的外表和性格,简直和父亲有天壤之别,卡夫卡叙述自己在父亲面前自惭形秽。父亲对儿子的行为总是暴跳如雷,尤其是卡夫卡常常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更让父亲火冒三丈。父亲历来不曾试著去了解儿子的才华,也不喜爱卡夫卡全部好友。即使卡夫卡的母亲个性极为温柔,总能给儿子很多抚慰,但她对丈夫百依百顺,长久在生意上充当丈夫的助手,她能给孩子的时间也就极为有限。卡夫卡回想童年有一次,为了找人跟她说说话,午夜藉口要水喝,无理取闹,结果被父亲扔到屋外的走廊,罚站一夜。她说这对她的心灵伤害很大。父亲不在意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天天餐桌上,她最在意的只是孩子有没有遵

7、照种种严苛的餐桌礼仪,她自己却能够吃得杯盘狼藉,同时剪指甲、挖耳朵,还时时吆喝著:快!快!吃快点!卡夫卡称父亲是坐在靠背椅上统治著世界,说自己像奴隶活在父亲掌控的世界里,她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父亲的律法单单为她而设,她却没有能力完全满足父亲的要求。对卡夫卡而言,父亲就是万物的尺度。假如卡夫卡是个更不顺服的孩子,假如成年以后她能和家人保持较远的距离,或许能够降低部分痛苦。一九一一年底,卡夫卡的父亲生病,要求儿子天天下班后到工厂巡视,卡夫卡缄默不语地顺服。工作的枷锁压得她实在透不过气,发出消极厌世的言论,布劳德赶快给卡夫卡母亲发出警告,提醒她注意儿子头上那根轻悬的自杀意念。一九一二年十月八日,卡

8、夫卡的母亲颤动著给布劳德回信,她鼓起勇气对丈夫撒谎,叫儿子无须再去工厂,同时主动寻求合夥经营人。头脑里装著庞大的世界就这么,一九一二年成为卡夫卡写作历程决定性的一年,她通宵达旦写出判决,找到了切合自己的独特形式,并以30天的时间完成了足以让她屹立世界文坛的中篇小说蜕变。判决是一部感情如狂风骤雨的短篇。生病的父亲对儿子百般挑剔责难,不论儿子有多善良、顺从,父亲却视她如魔鬼,对儿子宣判溺刑、要她永远消失,最终更从病床跃起像要攻击她,造成惊恐的儿子夺门而出,从桥上一跃而下。儿子最终还轻声呼叫:亲爱的父母,我一直是爱著你们的呀!然后落水致死。小说嘲讽地结束于在这一瞬间,来往的交通从未中止。父亲无所不在

9、的巨大身影,再次出现在一样恐怖的蜕变,这次加上软弱的母亲和冷漠的妹妹角色。这是一部描写人际关系疏离的作品,供给全家生计的上班族格里高,一早醒来,发觉自己竟然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仿佛大卫在诗篇二十二篇所描述的:但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卡夫卡让不完美的人,贱化为昆虫,被原来爱她的亲人嫌弃、厌恶。这部作品最能说明卡夫卡的殊异风格,如梦似幻的超现实意境,交织著缜密逻辑的写实叙事,颇有旧约文体的影子,读来令人担心万分。卡夫卡的作品被定位为表现主义,德国文学教授叶廷芳教授解释这种艺术手法,反对对现实直接的模拟,主张把描写的客观物件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和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

10、从而引发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格里高在家人的嫌恶中,逐步丧失生的意志,最终虚弱而死,家人在取得解脱以后,准备迁居开始过新生活。蜕变在妹妹显现出了她年轻的身材,这么光明的音调上结束。卡夫卡作品常有动物或昆虫和人之间尖锐的对峙,阿尔特(RobertAlter)指出卡夫卡作品常常出现的外地人或被厌弃者,是一个非人性对人性的入侵,或广泛地说,是一个对人性内涵极大的不确定性,她认为这是卡夫卡作品中一个主要的专题。卡夫卡在日志中称写作是她祈祷的形式,说自己头脑里装著庞大的世界,她以创作为天职。即使在企业受到普遍的喜爱,工作取得高度评价,她对伤残劳工也极为关心,但所从事的毕竟不

11、是她感爱好的职业。为了独立供养自己不得不为的工作,不停扼杀著她的创作空间,这是造成她染上结核病、英年早逝的主因。阴暗的基调几乎出现在她全部的小说叙述里,卡夫卡公务经验里公文停滞堵塞的步骤,受害工人权益受损的悲惨经历,在伟大的长篇审判和城堡清楚可见。约伯式的控诉和诘责城堡含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著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些人知道这项聘用,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终她一直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布劳德从亡国的犹太人处境解读,认为这是一首惊人的悲剧叙事诗,写一个无家可归的陌生人,想要在她所

12、选择的故乡扎根,却不成功。打破传统小说形式的审判,一样没有清楚的时空定位,也无显著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事件,莫名其妙被控的约瑟夫?K,渴望取得一个公正的审判。K却一直见不到最高法官、进不了最高法庭,审判结束时有这么一段:这最终一次工作的失败,应该由那个没给她留下所需力气的人来负。她的眼光注射著那栋俯临石旷的房子,最高层射出一线闪烁的光亮,窗扉忽然打开,在遥远的高处,出现一个身子向前倾、手臂伸出的模糊人影。那是谁?一个好友?一个好人?一个同情者?一个援救者?是一个人吗?还是人类全体?还有救吗?是不是有利于她的证据出现了?当然是的。逻辑即使无可动摇,却抵不住一个想要活命的人。那个她

13、从未照过面的法官在哪里?那个她不得其门而入的最高法庭在哪里?她举起手,张开全部手指。随即K荒谬地被杀身亡。在这两部长篇小说里,古老约伯的控诉异常显著。然而,卡夫卡想表示的到底是什么呢?莫非只是无罪之人向至高上帝的控诉?实际上,卡夫卡从不认为人是无罪的,她常常藉著小说人物无爱的表现,定人有罪。她说过:我们全然活在罪恶的世界里,和特定的罪行无关。卡夫卡肯定罪和原罪的存在,明白人类堕落后全部活在罪的咒诅之下,这个专题几乎出现在她全部作品里。藉著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铺张缺乏特定时空的场景,卡夫卡营造出人类脱离上帝以后的失序、失灵,她急于说明远离上帝之现象的感觉,凸显人类一旦离开了那不可摧毁的,生活就只

14、会剩下荒谬和虚无,丧失生存的意义。审判和城堡的主人翁,终生和官僚的中间阶层打交道,一直到不了最高层,中间层次无可救药的错综复杂,正是卡夫卡消极绝望所在,是阻隔在人和上帝之间巨大的鸿沟,甚至使人失去看见上帝的可能。有些人指出卡夫卡的小说是她所锺爱的齐克果哲学的艺术表现,应该也是指这么的存在困境。卡夫卡的信念和期望卡夫卡从犹太心灵感受尤其深刻的流放状态出发,写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怎样迷失了道路。在她的小说里,人类找不到出路、无故乡可归,有的只是绝望。卡夫卡三个妹妹以后全部死于纳粹集中营,生前默默无名的她却早已成为她身后苦难世界的一则预言和寓言。极少有作家的名字化为形容词被收入字典,kaf

15、kaesque成了荒诞、恐怖的代名词;另一位享受这么殊荣的是写作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的英国作家乔治?欧威尔(GeorgeOrwell,19031950),orwellian指受严酷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从纳粹和共产主义的兴衰来看,两人全部有资格作为二十世纪的预言家。然而,卡夫卡并不是一直这么阴郁绝望的,在她的语录里(书信、日志、笔记),她写下很多光明的句子:我们有罪不只因为我们吃了知识树,也因为我们没有吃生命树。人不能没有一个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人只须有一次转向善的一边,她便得救了,无须顾及过去,甚至无须顾及未来。世界之外存在著很多期望对上帝无限多的期望,但不是对我们。结婚、建立家庭,接收全部降生的孩子,在这不安全的世界上保护她们,甚至给些引导,这些我确信是一个人所能达成的极致。尽管如此,你们这些缄默、被推进著的、前进的、相互信任到无以复加的大家,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扔下你们不论,即使在你们做了天大的蠢事时也不会,而且尤其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抛弃你们。上帝不会撇下人类不顾,这是卡夫卡对上帝出于期望和爱的表明。仰视当代文学这么高耸的一座奇峰,我们确实需要经过她的小说和语录,更全方面地认识卡夫卡的世界观,布劳德说得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