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反思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869686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六国论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学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是苏老泉的一篇史论。其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教学上都堪称范例。这篇论文篇幅适中,文言现象非常典型,可以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应试训练。本篇课文虽然不长,但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旨,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这种故事性的背景学生都爱听。我的安排是先在导入之中就把六国破灭的背景给做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联系课文具体介绍六国灭亡的原因;再具体讲授文章内容时再穿插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教学环节,省又省不掉

2、,讲,学生又不爱听。这就是文言字词的讲解,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教授本课的过程回顾:1、完整地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思考对“赂者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论证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二是探究“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的论证是充分有力的还是有漏洞的。第一个环节进展比较平,缺少特色。第二个环节引导得较好,所以比较成功,学生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今后教学的思考:1、文言文是一种

3、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因此在第六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一改前面的教法,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2、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舍生取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墨子的“兼爱”、“非攻”,庄子的善辩,都应该是学生

4、从中汲取的精华。细细回味本堂课其实缺失的东西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一个“情”字。是对六国灭亡的叹惋,抑或是对历史必然的达观;或是对北宋命运的忧虑,抑或是对愚弱朝廷的无奈。我们缺少了作者的那份忠情,淡化了探究者的那片挚情,这样的教和学便是彼此最痛心的应付。这样的课堂是一潭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3、文言文教学同样承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决文言的障碍,教师要讲解古汉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问题,做古今的对比,使学生读懂文意。理解文章意思,进而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篇章结构,语言修辞;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社会意义。还要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口译或笔译,做其他练习。4、教学应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

5、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这堂课最大的弱点是感觉对学生的个体背诵积累重视不够,文言文还应该把背诵积累作为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只有背诵积累,才能筑牢文言的根底,客观地讲,文言根底牢了,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从古典精品中学习文化传统、语言特色、精妙的笔法等项任务,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就如同老农对土地和农时的了解很重要,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浇水,都要选择最佳时机。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分钟的感觉都要准确,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要妥当,这样,课堂才会流畅、自然。 语文教学还是一种艺术,就像著名艺术家表演,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语文教学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没有了心灵的碰撞与交融,那便是一潭绝望的死水。 让我们都能在不断反思中得到提升和顿悟。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