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867928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的表现手法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有动有静“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8.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例:诗歌“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9. 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表达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表达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表达广度。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2、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10. 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似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C二.描写角度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三修辞手法四.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

3、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表达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2. 比较: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比较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例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3.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例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例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

5、深重。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5. 借代: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例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鞍马代“客人。例4:“檣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檣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檣橹代战船。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6.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例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醐酒临江,横槊曹公。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7. 反问: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8. 比照: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9. 双关:外表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

7、辞。例仁“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10.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例仁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用典: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

8、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挖苦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12. 顶真: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13. 反复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4.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

9、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15.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单独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

10、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四.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朝雨衬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

11、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

12、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托物言志: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说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t吾。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例:虞世南的?蝉?:“垂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