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865147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区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杜甫诗三首教学课时建议: 3课时学习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 深入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感情;3、 对于诗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预习案 教材助读一、 走进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七岁会作诗,20岁开始壮游,安史之乱后,携家逃难,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后来做了工部外郎,故又称“杜工部”,后因成都战乱,又迁走了,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

2、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二、 了解背景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

3、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三、 整体感知1、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所写景有哪些特色?后两联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2、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人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3、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这里删去了五层,你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把它补充出来吗? 预习自测1.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朔漠( )省识( )

4、 环珮( )暮砧(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信息链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新松恨

5、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探究案导入新课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

6、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学始于疑1. 秋兴八首(其一)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1.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

7、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2. 登高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明确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

8、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质疑探究探

9、究点1、秋兴八首(其一)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明确“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探究点2、登高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

10、造出悲凉的气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

11、”,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探究点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所以作者在咏叹

12、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文本拓展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

13、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

14、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