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859154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美国心理学的鼻祖詹姆斯:将自我置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前沿课题和核心内容。2.认识他人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了解对方;从所处的情景出发了解对方; (三)认识他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a)从对方的特质出发人格心理学b)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表现社会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内在个人特点的影响(四) 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人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以及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可能反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五) 认识生活的价值

2、KeneomM.Sheldon等人提出的生活意义:1)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2)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3)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孤军奋战;4)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巴伦、伯恩: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及原因的科学。b)侯玉波: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a)关于社会行为的常识给我们的往往是不一致的、不清楚的画面。b)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a)

3、个体过程b)人际过程c)团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a)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b)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c)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p59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学院派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他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2)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与社会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和罗杰斯,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代表性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4、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a)早期状况b)起步阶段c)发展阶段d)反思阶段e)大发展阶段 (三)新千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a)认知研究的影响b)应用研究的增强:社会心理学的输出c)多元文化观点被采纳d)生物因素潜在作用备受重视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a)科学研究对假设的三个要求:1)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2)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3)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b)评价理论好坏的标准通过调查结果,检验假设的正确或者错误之后,应提炼出理论1)准确性2)一致性3)简洁性4)广泛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5、1)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性研究、从宏观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个体是被动的;(2)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从个体角度,探讨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适应环境(三)社会科学研究的三个层面a)社会层面:社会学和政治学,偏见、文化差异、婚姻等b)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个体思维、感受、行动之间的相互影响c)人际层面:社会心理学,个人所处的情景、个体与周围他人的人际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1)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验证某一理论的适用性;(2)细心观察某一社会现象,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倾向,进而提出解决对策a)从理论中演绎出研究的问题b)从实践

6、中提出问题(二)如何查阅文献(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两个变量的相关分析;(2)实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四)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档案研究法e)元分析方法(五) 研究设计与进行 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a)样本的代表性b)实验者偏差c)被试偏差d)伦理问题(七)心理学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的机制1)联结2)强化3)模仿(三)诱因理论a)理性决策论b)交换理论c)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a)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b)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 社会认知

7、知觉:人们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感觉: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殊形式,仅仅指与人有关的知觉,包括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等。一、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形成是指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阿希的印象形成实验过程及结果。a)第一印象评价、力量、活动性b)整体印象的形成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c)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慈悲效应4)负性效应5)定势效应6)刻板效应(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1)快乐、高兴;2)惊奇、迷惑;3)害怕、恐惧;4)悲伤

8、;5)生气、愤怒;6)厌恶、受辱;7)好奇、恳切。(2)非言语线索人与人的沟通方式:1)言语沟通;2)非言语沟通,包括非言语的视觉线索(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和超言语线索(谈话的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此外还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二、自我知觉(一)自我图式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4)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己。(一)自我觉知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内在自我觉知:重视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公众自我觉

9、知: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3.自尊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自尊的确立途径:(1)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2)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的显露。6.自我障碍策略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7.自我检控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即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8.自证预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人们对他的期望行事。9.体像自我概念中文化的差异p72 san三、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定义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

10、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二) 分类与图式1)分类(2)图式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三)社会认知法则a)可利用法则b)代表性法则(1)便利法则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做出判断;(2)象征性法则根据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3)基础比例信息按照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来做出判断;(4)锚定与调整法则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社会认知与寂寞、焦虑、生理疾病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四、 归因问题p131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11、。归因的两种情况:(1)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时;(2)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内因(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和外因(外界压力、天气、情景等)。事件归因的两个原则: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二)维纳的归因理论(三)Abramson的归因理论抑郁型归因风格和乐观型归因风格(四)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五) 对应推论理论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第四章 社会行为一、何为社会行为?韦伯的社会学定义:社会行为应该是这样的行为,行为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

12、为取向(如对过去所受侵犯进行的报复,对现在受到的侵犯进行防御以及为防止未来遭受侵犯采取的防卫措施)。因此,某一行为之所以是社会行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行为者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即行为者有发生行为的动机;(2)行为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产生联系。社会行为分为四种,即:目的合理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情感的或情绪的行为;传统的行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行为依社会情境而转移的个体行为。狭义指社会心理的外部表现,其表现形式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等,又称外显的社会行为。广义的也包括内在的社会心理,即内潜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依存于社会心理,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处理问题时怎样分别轻重

13、缓急,而他的道德观决定了他的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如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反社会行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如盗窃、闯红灯等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产生的早期,麦独孤、弗洛伊德等学者强调遗传的本能因素影响着社会行为;但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研究发现,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a)生物学理论的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Ekmam等学者的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内在性及一致性的研究发现b)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遗传因素影响人们的心理特质、智能、人格特质、行为(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a)家庭环境b)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

14、境的相互作用a)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Scarr和劳伦兹认为:个体的成长就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行为遗传学的观点两个前提:一种心理或行为,如果在不同的时间及情景下均一致,则归于遗传;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则归于环境。虽然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c)概率渐成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什么?P2 十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特征有三: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意图;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2.愤怒与侵犯行为愤怒情绪的出现,容易导致侵犯行为的产生。产生愤怒的因素: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遭受挫折;他人的有意伤害。3.对侵犯行为的学习愤怒情绪只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前提因素,而其最终是否发生,与后天的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