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854321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统招班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饶县中学2021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统招班)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 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 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 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

2、出来,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考点定位】古代农业经济2.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小麦价格暴涨”可知,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故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时间上

3、不符合,故项错误。南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北民为江南带来了生产技术、劳动力等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大大加速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并且发展了稻麦兼种技术,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项正确。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因此它不可能于南宋初年“开始”从“北方”传入。故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排除ACD,选B。3.下图反映的是A. “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 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 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 “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关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可知,男子在从事农耕,女子在进行纺织,即男耕女织,这是典型的小农经

4、济的特点之一,故选B。AC在图片中无从体现。“男主外、女主内”是指男人在外挣钱而女人在家里负责家里的事情,与图片不符,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4.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

5、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5.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 抵制土地兼并B. 促进人口增长C. 增加财税收入D. 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

6、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认可

7、,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女性地位提高说法错误;C中开放不符合事实;D趋于一致说法错误。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A、B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三个重要阶段,故B处填写铁犁牛耕, 古代农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故A处是集体劳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BC错误。8.荀子王

8、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业”“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ABD项错误,按节气进行劳作、注重因地制宜和重视自然规律都是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的一个方面。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

9、农业的特点。9.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

10、错误。10.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 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 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 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 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对于中国的称谓“China”,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国盛产瓷器;另一种说法认为“China”是秦的音变。秦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有影响力

11、的大国;西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开始远销海外,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两种说法都有依据。考古研究、先进的科技手段、民主方式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B、C三项;解决这一分歧需要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1.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

12、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难度不大,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出D项是无关项

1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说法错误。12.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A. 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B. 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 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D. 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题干仅反映官营手工业中人力要素的市场化,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与材料“清朝完全废除匠籍”时间不相符合;根据题干信息“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可知,清朝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这利于手工业者参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使民营手工业在

14、手工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这一规定的实行,势必影响官营手工业的规模,使手工业的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选项与材料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点睛:明清时期,由于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民营手工业所取代,政府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势,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的调整,废除匠籍制度。这一措施导致了手工业行会组织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影响到手工业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 “贝锦斐成,濯

15、色江波”(蜀都赋)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4.图中的动物是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