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822900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地球时日不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哀求:拯救地球时日不多http:/ 食物背后的真相http:/ 最 環保-全球的暖化http:/ 要求国民吃素阻止气候变暖http:/ the Earth (movie)http:/ - 全球水资源告急http:/ 冰层、海平面和温度http:/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惩罚(组图)http:/ 致上万小企鹅被冻死每日一杯奶对身体真的好吗?喝牛奶的代价http:/ 目前,世界有88个低收入的缺粮国家,其中31个面临粮食危机,8亿多人处于饥饿和长期营养不良状态,其中2亿多5岁以下的儿童缺少足够食品。在美国,牲畜消耗的谷粮占全国谷粮消耗量的80%。 如果喂牲畜的谷物供给那些贫困和营养不良

2、的人,那么,世界上在也不会有饥饿的人。 如果人们减少一半的食肉量,那么我们将有足够的粮食让所有第三世界的人民吃饱。 如果美国将肉类食品削减10%,就能节省足够的谷物供6千万人食用。 如果北美每个人每星期吃一顿素食,那么节省的粮食每年可以养活1600万人。 世界粮食消费量的近一半(45%)用于喂养牲畜,而整个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是2/3。美国的粮食消费量的70%用于喂养牲畜。 谷类的蛋白质含量为812%,黄豆高达40%。最精瘦的牛排,可用的蛋白质含量最多只有20%。若考虑到人类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率:肉食蛋白的利用率是10%,其余的90则都被排泄出去了。肉食可以说是人类食物中最不经济、又最低效的一

3、类。通过精确的计算,一磅肉类蛋白质是同等重量的植物蛋白质价格的20倍。从经济效用的角度而言,种植植物比生产肉类相对要经济实惠得多。比如,1亩田用以养牛吃肉,只能生产1磅蛋白质;若同样面积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则可以产出17磅的高质量植物蛋白质。换言之,吃肉质蛋白要比吃植物蛋白需要多出16倍以上的土地。而且,饲养动物所用的水是种植蔬菜谷类所用的8倍。 1斤牛肉的价格=10斤黄豆。 1斤牛肉的蛋白质含量=0.5斤黄豆。 1斤牛肉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利用=1斤*蛋白质含量(20%)*人体利用吸收率(10%)=0.2两。 1斤豆制品的蛋白质被人体吸收利用=1斤*蛋白质含量(40%)*人体利用吸收率(80%)

4、=3.2两。 因此,从蛋白质被人体实际利用吸收来看,1斤豆制品相当于16斤牛肉。但是,生产成本却刚好相反: 1斤牛肉的土地资源成本=16斤黄豆。 1990年,人的胃里装了1.7亿吨牛肉。牲畜吃进的事物中,大约800公斤的植物蛋白只能转化成50公斤的牛肉(90%以上的植物蛋白浪费掉了)。 一头牛一天的消化过程中,打嗝、放屁要排出200升甲烷。全世界超过3亿头牛,它们每年排除的甲烷高达1亿吨,占全球甲烷排放的20%;这还没算牲畜粪便还要排放出3500万砘甲烷。吃一块牛排对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与一辆小汽车行驶2英里相同。1986年一个关于大气中氨的含量的研究发现,81%的氨来自牛群,氨会引起酸雨。 西

5、方的农业革命将大量的耕地和森林改为畜牧场,导致肉食品的大量生产。为了迎合增长的肉食市场,防止畜物疾病的抗生素,促进成长的荷尔蒙等化学药品也急速的增加。这种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研究显示在30年内畜牧业使用的四基溴(tetracyclite)已增长了1500,青霉素(penicillin)的使用增加了600。这些剧增的化学物随着畜物的排泄物和饲料剩余物流入水道,它们含有硝酸盐(nitrates)、抗生素、荷尔蒙、寄生虫、重金属和农药,它们是食水来源。例如在英国,水源污染的元凶是来自肉食业的7千万头牲口的排泄物。 西欧的研究显示那里的国民,每人可以从肉食业分配到3公吨的废料和排泄物。在美国曾发生男人长乳房的事件,调查显示这些男人是因为长期食用接受雌激素注射的牛只而导致这种怪事。 从动物排泄物蒸发的氨气(Ammonia)已被证实为制造酸雨的原凶之一。大量的牛只排泄的甲烷(methane)也会助长温室效应。水供短缺是世界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