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815651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 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1“期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

2、?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向等就能够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期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可是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期望。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完美。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向等一向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

3、实我一向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向到最终,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明白当初自我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向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我最终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期望。只是,有些时候,有

4、些人在等待的最终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我生存的世界和对自我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可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向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

5、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进取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欢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以往,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2等待戈多中戈戈和狄狄的语言,行为是荒谬的,是毫无逻辑的支离破碎,是毫无意义的忙忙碌碌,他们可谓是荒凉土地上的一个失去了自我灵魂的肉体!没有真正的思想、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把一切寄托在那还不知会不会出现的“戈多”身上。我们遨游在历史的天空,高傲的俯视着那长长岁月激流的一切,拼命的感慨那世人的愚昧无知,狂妄的嘲笑那前人的悲哀凄惨。可当我们在飘浮的劳累之余,猛的停下之时才突然发现

6、自我亦是这般处境。迷惘的陷入了“失名”与“失明”的黑暗之中,却仍旧不明白挣扎的方向只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市的五彩缤纷的霓虹装点了漆黑的漫漫长夜,车水马龙的急流充实了荒凉的大街小巷,“朝九晚五”的日程安排填满我们生活工作时间表。匆匆的一路的飞奔,恰似胜过了剧中戈戈和狄狄的空虚无聊,但归来的途中,人们依旧是无法掩盖住那满面风尘以及疲倦的心灵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恐吓般的教唆让人陷于实际,叫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规规矩矩,不敢妄为。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美妙的世界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扮演紧张,呆板的主角,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维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7、,失去了多姿多彩的姿态!难道我们不应当真切的承认这亦是当代人们内心的“失明与失名”的迷惘!我们每一天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话语在空泛中消磨时间,我们却像是既有信仰一般的声称“这样做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可我们以后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没有人能告诉我们,人生是什么,忙忙碌碌,不辞艰辛,到头来仍是黄土一抔。没有人能告诉我们,追求是什么,几许泪雨挥霍,几许失落难当,最终仍旧是孤星青灯寂!荒凉的等待,只在那迷惘着的“失名”与“失明”之际绝望的挣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甚方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现代的我们,只是换了种重复的方式,不一样的场景,可依旧为着

8、心目中的“戈多”不停地等待,不停地“奋斗”。我在蕲求生命的真,在蕲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如若害怕在“失名”与“失明”的黑暗中迷失,我们此刻是不是该去认真的反思,去认真的追究些什么呢?为失名的人找回自我命名的本事,为失明的世界恢复明亮的视觉,向一颗无名的漆黑的内心投射一束清晰的闪电。即便蕲求到答案的概率是极为的渺小,但我们更是不能放弃对人自身及境遇的反思与追求!等待戈多戏剧的帘幕仍未透着一丝缝隙,那渐渐淡去了的光和影还能够微微散落在我们的头顶,叫受着失明与失名,正处迷惘的我们去寻找真正的光明,寻找真正意义的自我,不在时间里荒谬的度过,不在空间里荒芜的颓废我们不是“戈戈”和“狄狄”,我们也不期望自我是他

9、们的替身!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3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

10、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仅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终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明白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期望的等待下去。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能够发生在任何时代

11、,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明白,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期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那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此刻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么,并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杯具,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资料上到达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杯具那样起到了净化

12、心灵的作用。等待戈多作品阅读笔记4“望人生如浮云虚无,叹岁月如白驹过隙”,黑暗,世间真正的黑暗恐怕便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那“失名”与“失明”的迷茫吧!内心的“失名”与“失明”,便是给我们带来了那所谓难以摆脱的,无病呻吟的人性无奈之苦。命运的纠缠,叫活着的生灵摆脱不了。或许正是因为那潜在的精神夙愿有着某种悬空性始终高高的君临一切,才招致了那般苦难吧!1969年,贝克特用他那简短的戏剧等待戈多向我们暗示了深藏人性底层“失名”与“失明”的迷惘。在存在与虚无之际,被现实压迫的辨不出了黎明与黑夜,在空洞的空间中,于空乏的时间里,只是还残存着那么一个象征期望的“戈多”的概念。而若隐若现的期望,践踏在失名与失

13、明的棉垫之上,是否会慢慢的在等待之中失去了它该有的高度呢?那是在一个黄昏,至于是星期几,就连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佛拉圾米尔也是模模糊糊的说不清。是在一条乡间小路之旁,那茫茫无人烟,只是一棵树给两位主人公暗示着这还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坐在一个低土墩上,满心期待的着他们的救世主“戈多”出现。(纵然主人公还没见过他)也或许是这个缘故吧,使他们久久等待在毫无结果之后,仍始终是不肯离开,甚至不肯睡下。他们怕一不留神他就走啦,虽然那荒凉偏僻的乡间难得出现一个身影。爱斯特拉冈两手使劲地脱靴子,拼命地拉到直喘气,精疲力竭啦便歇会又继续。拉出之后便是不停的往靴子瞧瞧,倒倒靴子,再摸摸靴子佛拉季米尔呢?他呀,

14、也是脱帽子,抖抖帽子,看看帽子里面,戴上又摘下模模糊糊的重复着那简单的毫无意义的动作。两个无聊的人之间,讲的又是一些毫无逻辑,支离破碎的话语。他们重复的啰嗦着自我的疼痛,戈多的失约,不知所云的讲着自以为很懂的圣经。“失名”与“失明”的困惑正在他们的头顶慢慢笼罩,可谁又能够说他们不是欣慰的呢?毕竟在那还未宣布结果尚存期望之前,他们是还没看到虚无的迹象的。他们依旧是满心期望的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期望到来之前,异常是苦苦等待多时仍不见任何象征着期望就要出现时,人们总是盼着发生点什么事。或许那样便能够给迷茫的灵魂,在“失名”与“失明”之际,减轻一些痛苦和沉闷吧!单调的沉闷,被一声恐怖的喊声打断不远处,

15、最终出现了人的身影。一根可长可短可松可紧的线的两端,牵着两个互相依附的人,一位主人和一个奴仆。波卓和幸运儿就这样成为了两个主人公单调生活中的点缀,使本就不可能平滑的生命线略显了必然的波折弧度!波卓,一个高贵的充满智慧的上层社会之人,他能够主宰着他人的生死权,他拥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金钱幸运儿,他却是一个卑微的只为承受苦难而将临的低层贱民,他毫无自由可言,他的一切都由另外一个人的话支配着可同处一世界不一样处境的他们也同样的陷入了与主人公一般摸样的迷茫之中,波卓对一切都感觉是那样的无聊至极,幸运儿对一切也都是感到是理所当然。命运的安排,一个承受着光明中的“无名”之无奈,一个承受着黑暗中的“无明”之痛

16、苦,彼此的浑浑噩噩,不知所措。在最终的退场之时,我们清晰的看到迷茫者困苦的命运(波卓和幸运儿都没有得到挣脱却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而恰恰是这一小小的插曲,不就是给两位主人公的未来命运作了一个最佳的诠释和补充吗?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无名”与“无明”的结合体“找不到自我,也找不到光明”。而在这我想说波卓便是那结合体中“无名”的另一层面的反应,而幸运儿恰如其当的充当着“无明”的身份。主人公的“二合一”,配角的“一分二”,但都是迷茫中的“失名”与“失明”的精神寄托,都是介于“存在”与“虚无”之间困惑的符号。空荡的存在的期望,把戏剧中的人物膨胀得像孤魂野鬼一般。凄凉的乡间小路上,孤独与无聊相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