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80903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单元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下列属于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的是()A采集渔猎经济的盛行B农耕、畜牧业的产生C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D国家机器的成熟完善【答案】B【解析】人类只有从采集渔猎经济过渡到农耕畜牧经济,才能摆脱对自然界天然动植物资源的依赖,进而凭借自身的能力,培育出更多人类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剩余产品,进而出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进入文明时代,故选B项。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

2、收割等,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动物的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故D项正确。3除了南美印第安人饲养体型较小的骆马和羊驼外,其他印第安人只饲养了狗、火鸡、鸭等小动物,因此,印第安人从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说明()A印第安人尚未进入早期文明社会B古代美洲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C古代南美经济以从事畜牧业为主D古代

3、美洲对农业文明贡献很小【答案】B【解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是农业发达的表现,而材料显示印第安人“从未出现过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说明古代美洲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故选B项。4查尔斯曼恩在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指出,为了装载更多美洲的烟叶运往伦敦,欧洲的水手们抛掉了船上的泥土,而其中藏有美洲缺少的物种蚯蚓。这些微小的生态工程师重塑了整片大陆。据此可知()A物种传播是殖民侵略的有效手段B物种交流促成美洲地区社会转型C物种传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外来物种导致了美洲文明的覆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蚯蚓被欧洲殖民者带入美洲,最终影响了美洲的生态,故选C项。5大豆原产于中国

4、北方。北朝的齐民要术指出大豆可以改良土壤,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A土地利用的效率显著提高B经济重心在逐渐向南转移C自给自足的经济日益完善D饮食的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齐民要术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大豆可与其他作物轮种,大豆由北方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种植,反映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种植地域的推广,并不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种植地域的变化,与经济形态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种植结构,不是饮食结构,排除D项。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

5、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7滇南本草(成书于1436年)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是明朝两部医药学著作。滇南本草的一个版本中有“玉米须”的记载,有学者据此推断玉米在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之前就为中国人所知。而该书的另一版本中出现了“本草纲目曰”的字样。由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A玉米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传入中

6、国西南B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C滇南本草书中参考了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D滇南本草不应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答案】D【解析】滇南本草成书时,哥伦布尚未到达美洲,因此该书不能作为研究玉米传入中国的第一手材料,故D项正确;玉米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才传入中国的,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再版的滇南本草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但不能说明本草纲目是中国最早记载玉米药用价值的著作,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滇南本草成书早于本草纲目,故C项错误。8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

7、)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结构,且海外贸易兴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全球化已开始影响中国,故A项正确。9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的全国人口数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定居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答案

8、】C【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外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玉米、甘薯等外来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排除。1018世纪,在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中,出现了玉米、马铃薯、番茄和辣椒等来自美洲的食物。这一现象反映了()A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B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C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D欧洲农作物的广泛传播【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玉米、马铃薯以及番茄等农作物传播至亚洲和欧洲,丰富了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内容和结构,故选A项。11清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

9、芋(马铃薯)”。建始县志的这一记载可以用来佐证()A建始县适合玉米、马铃薯的广泛种植B清朝建始县水稻总产量有所下降C玉米、马铃薯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D清朝建始县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建始县由于人多地少,除了种稻外,还在山上种玉米、马铃薯,这说明建始县人民除了吃稻米外,还吃玉米等作物,可用来佐证当地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故D项正确;“广泛”一词有误,材料仅提及在山上种植作物,排除A项;材料并非说明水稻总产量下降,而是人多地少,水稻产量不能满足人口需要,排除B项;建始县志的记载无法佐证玉米、马铃薯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排除C项。12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

10、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美国人发明了内燃机B机器的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C内燃机推动了工业生产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答案】D【解析】材料“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反映了内燃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故选D项。1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农业温室系统。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能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

11、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这种农业温室系统说明农业生产实现()A产业化B智能化C无人化D工业化【答案】B【解析】材料“根据实时采集到的室内温度、土壤温度、露点温度、空气湿度、叶面湿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开启或者关闭相关设备”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智能化,故选B项。141945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成立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商各国政府的政策承诺,统筹资源。其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A地区反恐、保障世界和平B抵制强权、维持公理C消除饥饿、确保粮食安全D稳定金融、防止滞胀【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

12、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故选C项。152019年,我国冷库总量达到约6053万吨,新增库容814.5万吨,同比增长15.56%。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27万台,较上年增长3.27万台,同比增长18.16%。这说明我国()A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B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C冷链市场的政策环境改善D食物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冷链物流需要冷库和冷藏车,这两个数据大规模增长,说明我国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故选B项。16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D粮食生产

13、实现了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1996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故A项正确;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材料图示只反映粮食生产,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粮食供给渠道,排除C项;目前我国粮食仍然存在进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

14、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于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材料二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版图,更有人们的餐桌。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而在此之后,它们被送到世界各地。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这些物品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

15、无往不利。摘编自栗月静舶来的盛宴: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口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两宋时期的物种交流相比,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的不同之处,并加以评析。(14分)【答案】(1)特点:南北物种交流;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8分)(2)不同之处: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以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任答四点,8分)评析: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品牌消费意识的形成;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现代全球物种交流实质上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任答三点,6分)18阅读材料,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