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管理思想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79187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的管理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道家的管理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道家的管理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道家的管理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道家的管理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的管理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的管理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一一楚国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 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 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 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 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2、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 不论是 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 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 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 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 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 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

3、。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 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 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 但 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 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 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 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 取放任的态度。但老派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

4、活 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老子的理想是“小国寡民”,他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 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好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无为”这个最高原则,又派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其一是“清静”。要使管理活动能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 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不看准方向和时机,不采取行动;而一 旦看准了,就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不轻易变迁、更改。“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重为轻根,静为躁 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5、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 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 情况越 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 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其二是“寡欲”。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 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 是国家政权的有为。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 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 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 将自定”。其三是“下民”

6、。老子从古代的历史,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社会变动中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因此,老子 提出了统治者、领导者必须“下民”的管理思想,强调“欲上民必 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并且以百川归海做比喻说,“江 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其四是“愚民”。(和法家的联系)老子认为,人们智慧的发展必然使人类社会同原始自然状态 然去日远,而且必然使人们更趋向于有为,使无为之治越来越难于 实现。因此,它主张要实行无为之治必须“愚民,宣称“古之善 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该知道的知道,不该知道的不能知 道)。三、老子的“弱用论”思想老子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对立着的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各

7、依 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强和弱、大和小、先和后、刚和 柔莫不如此。老子把这种认识概括为“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他把这概括为“弱用论”,说,“弱者道之用”。老子的“弱用论”包含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哀者胜”一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 和同情。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 悲愤,同仇敌汽;后者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为了创造这些条件, 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

8、的意义, 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第二,“以正治国”以弱胜强的基础。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首先要做好内治工作来加强自己的实力,诸如将帅及各级军事干部的选拔、培养、考察,战士的征集、编组、训练,武器及其他军事物资的准备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的改善等这些治国、治军的工作,事先做得越充分,战斗的实力就越强大这就是孙子所说的:来战先“立于不败之地”,或老子说的“无死地”。这

9、些治国、治军的工作,必须做得非常周密,切实,一丝不苟。老子说的“以正治国”,正是如此。老子对“以正治国”的要求很严,不但要求对大事、难事必须十分认真,谨慎地干,对小事、细事和似乎简单、容易的事,也不得周大意。“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才能避免全部工作“于几成而败之”。如何看待老子的“有为”和“无为”?第三后动制敌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老子的“弱用思想,除了要求“以正治国”外,还要求“以奇用兵”,即后敌而动。伺机制敌的原则。“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

10、退尺”。这里,主”指先发进攻,“客指后发应战或防御。防御也不是固守阵地 同占优势之敌死打硬拼, 而是可在强敌进攻下首先撤退, 以避免在不利形势下同强敌决战。老子以“退尺”为喻,说明退却可以大踏步后退, 以便远远甩开敌军( 1) 等待敌军实力减弱后转入反攻。“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 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 “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 , 指的这种情况。( 2) 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当敌军最初集中强大力量进攻肘,它的弱点不容易发

11、现,也不容易加以打击;但在敌进我退、敌久不得手而躁急求战的情况下,弱点就容易暴露出来。老子不仅主张以后发和退却等待敌军暴露弱点,还主张使用各种谋略制造种种假象以诱骗敌人上误敌人,以促使敌人暴露弱点 它把这种谋略称为“微明”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这种微明”术的特点是:要削弱、空耗或打击敌人夺取敌人的阵地,就先对它示弱,或者故意让它得点便宜,引诱它作出错误判断,轻举妄动,加速暴露出弱点, 然后出其不意给予致命打击。“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老子 的 “三宝”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既然是“三

12、宝之一,那就是有普遍适用性的;不仅势 弱的一方不应争上,抢先;即使是力量较强的、占优挚的一方,也能从“居后”“处下”中得到更大好处。在君和民的关系中,老子主张君先下民;在国和国的关系中,则主张“大国以下小国”。 第三节:老子管理哲学的二重性。评价:“无为”地和“弱用”论是老子道家管理哲学的两个 主要组成部分。“无为”论包含着人们的管理活动要符合道之自然(实际上是 事物的本性和规律),不可任凭主观意愿妄为,强为;领导者或管 理者要以身率下,不可一味靠强制手段进行管理;管理者进行管理 活动时要谨慎、冷静和坚定,不轻举妄动、频繁更张和朝令夕改, 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带普遍性的管理原则, 是管理活动一般

13、必须遵 循的。“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对于弱者来说,内而 同仇敌忤,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 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 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 强要后动制敌等等。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 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第二节:老子与组织管理汉初盛世:淮南子“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禹凿龙门,辟伊阀,决江浚河, 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苗,粪土树谷,使五谷各得其宜, 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讨暴乱,制夏商,因民

14、之 欲也,故能因,无敌于天下矣。“因水之流”,“因地之势”,“因民之 欲”,指的是要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但同时还要有人的主观努 力。淮南子修务训指出:“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 得谷行;禾嫁春生,人必加工焉,放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 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之智不用。”唐初盛世:唐太宗诏令中曾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 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唐玄宗竭力 推崇道家思想,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注道德真经疏 。他写道: “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举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顺天之时,顺地之性,因人之心。是

15、则群臣辐凑,贤与不肖各尽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国无为之道也。 ”明太祖朱元革也亲撰御注道德真经),大讲“无为而治”,他说“君子之持身行事, 国王治国以陈纲纪, 岂无知而无为?在动以时而举必善,君子可以利人,国王可以利万物,即爱民治国者也。 ”其意是治国之君不是自己无知,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制订纲纪,举善去恶,以利济万物,治国安民。上述老子 “无为而治” 的管理理念, 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何作用呢?1、 无为而治。 松下幸之助、 张瑞敏、现代企业“科层管理”、史玉柱。2、 信。 “返朴归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上下互信”、宽松环境。3、 俭。反对多欲、纵欲。欲既指物质之欲,也指精神之欲。节欲。4、 慈。关心员工。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利他主义。不敢为天下先。谦恭待民,对内人心服从,也可吸取员工或朋友中好的见解;对外招敌,也可麻痹竞争者,便于己方准备。第三节:黄老之学与善因论黄老之学:武力统一天下、 “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