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787205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9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第一章 导论第一章 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q一、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的概念(一)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是由各国根据本国实际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还将在增进基本人权、待别是福利权方面不断为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社会保障概念理解的要点 (1)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或政府建立相组织实施的,并且通过法律和法规明文规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 (2)社会保障使所有社会成员部有可能成为受益人

2、。 (3)社会保障是为了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4)社会保障金的支付,必须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当公民因发生风险失去上作能力、丧失收入来源或收入减少时,才给予补偿。 (5)社会保障是基于大数规则建立的,它聚集所有社会成员的资金末满足少数遭受风险的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一般对个人提供现金支付(经济援助)。(二)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1、生产社会化2、收入水平差距的扩大3、家庭功能的弱化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社会保障思想的存在二、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1、萌芽阶段(16011882)英国:农村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城市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1601

3、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内容)1834年新济贫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是国家义务;积极防贫;专人负责2、发展阶段(18831944)(1)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标志: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国先在德国产生的原因: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产生加快德国工业化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和社会保险法(1)社会保障法案的诞生美国于1934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世界是第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第一次使用“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法案产生原因:经济萧条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在规模暴发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内容:3、充实阶段(黄金阶段)(19

4、451978)(1)背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2)特征:社会保障理论基础的变化实话施对象的变化项目的全面性社会保障事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4、改革和调整阶段(1979至今)(1)改革和调整的原因:经济大萧条劳动积极性的下降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2)改革或调整措施:强调社会水平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强调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负担,注重个人责任着重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失衡问题(二)我国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1、初创时期(1949-1957)1951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颁布了适用于全国国营、公私合营、私营和合作社的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5、特点:保障对象城镇企业职工;不分险种的综合保险计划;无失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企业保险为主辅以社会保险2、初步调整时期(19581966年)3、受挫时期(19661976年)1969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社会保险变成了“企业保险” 4、恢复时期(19761986年)5、改革时期(1986年至今)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计划经济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特征1、覆盖面窄,缺乏公平合理。2、体系构成单一,筹资软化。3、社会保险资金地区、企业、个人间负担不公平。4、管理体制不顺,法制不健全。5、社会化管理程度低。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社会保

6、障制度具多元结构特征: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城镇国有与集体不同的社会二元结构。社会保险:城镇较高较全面保障与农村空白。社会福利:早熟与缺位并存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总体目标: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原则。(2)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3)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并重的原则(4)社会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并重原则。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研究对象一、社会保障理论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2、大同社会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不独亲

7、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鳃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3、福利经济学: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均等化。4、凯恩斯理论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二、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服务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是核心。现代社会保障的五项功能保障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的体面生活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不受意外事故影响帮助发展家庭把健康和教育当作公共的事业,普遍地提高物质和文明的水平发展和改善公共设施三、社会保障的基本构成社会保险: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为劳动者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政府为全民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政府为全民

8、提供,旨在改善生活质量各国社保体系制度框架介绍v美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退伍军人补助、老人医疗服务、教育、住房。v英国:社会保险、社会补助(住房、儿童、食品、高龄老人)、社会救助(低收入户、贫穷老人、失业者)、保健服务、社会服务。v瑞典: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义务教育、家庭福利、职业培训。v日本:社会保险、国家救济、社会福利、义务教育。 社会保障体系的项目构成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含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伤、死、以及失业等风险时,由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给予物质帮助的各种项目和制度社会保险与其他项目相比的特点第一,社会保险

9、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社会保险制度足与就业相关联的制度。它保障的对象享受社会保险的资格和保障的水平直接或间接与工龄的长短、工资水平等团素相联系。也就是说,被保险人对社会保险的权利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对计会保险制度供款的多少。第二,社会保险共享商业保险的机制和法则。商业保险的机制是在大数法则基础上分散同质风险。社会保险之所以称做保险,就是因为它的技术基础与商业保险是相通的。它的有效运行要求足够数量的同质风险。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二者的类同v二者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v两者的功能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v二者都具有互助互

10、济、分担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v从保险技术发展史的角度看,二者的运作机理亦类同二者的区别1、属性不同社会保险:国家强制实行的行政行为社会保险机构不是盈利机构 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 保险公司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2、对象和作用不同社会保险:以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为对象凡在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企业、单位都必须强制参加在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按规定标准予以物质帮助商业保险:对象是任何个人及单位自愿参加、自主选择按其所缴保险费的多少和事故发生的种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3、权利和义务对等关系不同.社会保险 强调劳动者必须履行为社会贡献劳动的义务对等原则 商

11、业保险 强调投保人缴保险费的多少,“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等价交换原则。 4、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以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时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商业保险着眼于“偿还”。 5、管理体制不同社会保险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集中领导,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机构是独立的经济体制。 6、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规定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商业保险是企业的金融活动,属经济立法范畴。 社会救济社会救济的涵义:社会救济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它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购程序和标推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

12、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济质的规定性第一,社会救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社会救济是一种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社会救济提供的只是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对所有对象普遍提供的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的涵义: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对所有对象普遍提供的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的项目构成:v我们所讲的社会福利是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提并论的狭义的社会福利,它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v

13、以上四个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又相互交叉。优抚安置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三者的关系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 选择性的家庭经济调查手段 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 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手段 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 普通性的按人头发放的手段名称目标手段社会救助保障最低生活 选择性的家庭经济调查手段 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 投入返还式的与就业关联手段 社会福利提高生活质量 普通性的按人头发放的手段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和原则|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一)保障基本生活|(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持社会公平|(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五)增进国民福利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

14、(一)公平与效率 相统一的原则(二)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1)生产力水平|(2)消费水平|(3)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三 )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即享有被社会保障惠及的权利,须以承担向社会保障供款的义务为前提;但“低保”对象、优待和抚恤对象等资格的确认,并不以其是否缴税为先决条件。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一)保障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和国家当社会成员在生活中遇到风险和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因而具有保障性。国家立法加以确定,政府和社会组织加以保证。|(二)社会性|(1)实施范围的社会性。|(2)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社会性|(3)制度目标的社会性|(三)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四)互济性|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成员经济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