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077441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公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精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使说明对象更详细、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增加劝服力,有时也能增加读者的阅读爱好,更突出主题。种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这10种。 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1) 举例子:详

2、细说明白事物的特点。 2) 列数字:精确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劝服力。 3)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特征、相貌等)。4)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白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晰,避开重复交叉的现象。 5)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6) 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7)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特别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详细的

3、说明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分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详细的说明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9)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详细生动形象。 10) 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详细、更充溢。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加劝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其对说明事物特征、性质的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解题思路和技巧(1)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人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

4、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那么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等。 2、抓首总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2)抓住事物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更(动、静、快、慢),成因(简洁、困难),功用(宽窄、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可边读边标出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

5、些说明方法对精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4)逐段概括要点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晰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依次了。 运用什么说明依次,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化发展的,用时间依次;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依次;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依次。说明依次:时间依次、空间依次、逻辑依次。在答题时可答得详细些。

6、空间依次(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依次(先结果后缘由,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依次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依次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化,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驾驭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_的说明依次对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当填详细的说明依次,其次空应当填写详细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假如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精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5)把握中心在理清说明依次的基

7、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简洁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化绽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缘由等等。 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白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依次、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6)体会语言精确性精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精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留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说明语段的作用(1)

8、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白 (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说明文语言考点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精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精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白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行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变更,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

9、表程度;“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肯定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精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精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详细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留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各地中考试卷来看,说明文阅读测试的考点有:1 相识并把握说明的对象,概括其特征;2 辨别与判定说明的依次;3 分析说明

10、的方法,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4 品析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5 整体理解说明的内容,正确筛选和提炼文中的信息;6 阅读图形,辩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依据文章内容设计表格;7 从结构上分析文中段落、句子的作用;8联系文章与生活实践谈自己的感悟、发觉或创建、独创。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依次及作用(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依次)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突出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更,避开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

11、、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 补叙(片断性,简要,不是完整的事务)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衬托(侧面烘托)正衬:(1)以景衬景,以物衬物;(2)以景衬人,以景衬物;(3)以人衬人,以物衬人。反衬与比照、对比相像。作用: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修辞方法及作用(1) 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 拟人:给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

12、事物的xx特点。(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显明而剧烈的印象。(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显明,增加语势,长于抒情。增加文章气概,增加感染力、劝服力。(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相互衬托,互为补充。(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剧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留意,启发思索。(8) 反问:看法显明,加强语气,剧烈抒情。 注:必需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详细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说明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详细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状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

13、回答。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详细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记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四、从写作手法上

14、: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环境描写: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1、 表现了地域风格2、 提示了时间、季节3、 渲染营造了氛围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其次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1、 衬托人物心理2、 交代人物身份3、 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15、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行以;(一般状况不行以,特殊是书上的原文时)。B、说明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白或修饰限制了+句子详细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更(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精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肯定,用了,体现语言的精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