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77348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美国互联网泡沫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什么是经济意义上的泡沫 ?“泡沫可以不太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 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 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一一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 利的投机者,其实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 格的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 查尔斯 P 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泡沫”词条中写道互联网经济的开端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人类文明进入了计算机革命 时代。1995年10月24日,“联合

2、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有关 决议:将“互联网”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随着这一决议的发 布,奠定了互联网信息全球化的基础。在此后的数年里,与电脑有 关的行业实现了快速成长,尤其是互联网所开启的电子商务这一新 兴商业模式激起了投资者的遐想。那时候,一批胆大的大学生不断 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他们敢于冒险,而风险基金的参与,让一些网 络公司如亚马逊、ebay、Etoys以及雅虎等公司开始在纳斯达克上 市。当时这些公司处在风险极高的创业期,大多数利润微薄,甚至 亏损,但是在互联网公司充满公关色彩的商业计划书的诱惑之下,40 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还是受到了追捧,“互联网概念股”投 机热潮一下子在美欧以及亚

3、洲国家的股票市场迅速蹿红。其实,当 时陷入疯狂的不只是风投资金和普通投资者,一些科技和商界精英 也被互联网泡沫冲昏了头脑。英特尔公司发出了这样的口号:“赶 快跳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否则你将死无葬身之地。”当时还处于 亏损状态的亚马逊更是义无反顾,其总裁杰夫贝索斯当时称:根 本没时间考虑所谓的“泡沫问题”,他觉得也没必要向市场解释为 什么会出现亏损,因为他还有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每天早晨 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互联网是以 2300% 的速度在增长,亚马逊 也要以每年 23 倍的速度向外扩张。”于是,上千亿美元的资金涌入股市,抢购当时仅有的几十只互 联网公司的股票。数据显示, 1999 年至 2

4、001 年间,在互联网泡沫 高峰时期,全球共有 964 亿美元风险投资进入互联网创业领域,其 中 80% (将近 780 亿美元)被投向了美国。在全部 10755 笔风险 投资交易中,有 7174 笔来自美国。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1999年的时候,许多新上市的公司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同网络挂钩。他们有的索性在 公司名字后面加上 com,有的在公司名字前面加上i或者e以示公司是同网络有关的。这些公司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在那个时期, 只要一个公司同网络挂上钩,不管这家公司是赚钱的还是赔钱的, 不管其主营是什么,股价都会被炒得“直冲云霄”,发行新股时也 会被抢购一空。雅虎 1998年

5、总收入2.03亿美元,利润总额 2500 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雅虎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波音公司。而 1997年才公开上市的亚马逊,到1999年10月收入为3.56亿美元,但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 2300%甚至像网景这样一个从成立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挣过一分钱的公司, 也居然站到了巨人微软的对面。一些人在比较雅虎和波音后,甚至 还下了这样的结论:网络经济三年等于工业经济 70年。The Rise and FallThe Ndaqfndec daily doaooo2000ijoo血 LO 3M 帕 MHdns慨力加of5048 E?吨 19,1UMgpM-LiSii

6、C- aridtfOS U| t 貝 IMt 0 弹附*dost2070.01占l,ii Cwurm.i T. nr rnari rxhfr!nz ”Apr! ,3001 TM鼻gtMi aOei t. 2002 * imabe-riet l(m d MU.ll丽l亂2004卜Lnwwtr- t 时加心m (?-r. IK FEhi*nr atavuefcneifi IPC pffKM.,Km 迪 1*MStM Qt tTROt CQiTl |wn p*llu nodDut cudowntM*r IE IMTA-srjncnr- 小 p-.DK Ekii(叫(H tr *)侧册.审啼M) ft

7、flti -站 3i Jut &凤A 10.2000 AOL t|Nttwlm!Wmcrthr seca)d4l|Ml KQUIMlMH CKf.512. imVflACO5 tlKkHwi Udotuti a IM da* n a public cof卩币力 tn M* M W (aqiMIM M刃曲讽邮,用 1 144VA LillULyjcn i ffxr auDMciafi畑码 4W*t I MH d 却g” 14. mi* U( tlO.ljpt-MlfS如ucm 咬G. twr trg VW.,.11400194519961997199SIS12D0G200220032M)4Um

8、Dow MHlncMkui 畑 a*口晦待如紅呻也“1常朋2005泡沫的显现就这样,随着投资气氛逐渐走上狂热道路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 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更是高歌猛进、风光无限,特别是从1998年10月起,作为新经济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500点一路上扬、持续攀升,到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破 5000点大关, 并创下5132点的历史最高纪录。然而,好景不长,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受美联储调高利率及微软遭地方法院拆分这两大事件的影响, 互联网公司的劫难降临了,纳指的连续下挫,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 信心,使得靠风险投资为生的新兴互联网业遭受灭顶之灾(原因)。三大原因到底是什么让

9、红极一时的互联网经济从天堂跌至地狱?有人说: “都是资本惹的祸! ”然而,深入一步反思后发现:资本在泡沫的 膨胀和破灭中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泡沫破裂的真正原因还在于 互联网企业自身,而企业自身存在三大问题。其一,以概念代替经营,错在“免费到永远”的模式。由于网 络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而资本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因此互 联网在股市中轻而易举地募得了大量资金,用概念代替了经营流行 了起来。初期,互联网推行的免费服务很大程度上推广了互联网, 而长期的免费使用又培养用户“免费有理”的消费心理。但对一个 长期生存发展的产业而言,永远免费的结果是企业倒闭。有道是: 免费的早餐、免费的午餐,最终必然导致

10、“最后的晚餐”。其二,跟风投机盛行。“一哄而上”最能形容互联网初期的盈 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这次网络泡沫危机是企业跟风炒作的结果。 为了加以“借鉴”,人们把互联网最初“创造”的概念“借鉴”到 自己身上,这样概念就转化成为一群人一窝蜂套用的模式。不管谁是第一个利用互联网赚钱的人,只要能用同一种模式产生利益,或 者哪种模式能更容易融到资圈到钱,创业者就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其三,恶性竞争导致产业链难持续。从一般的经济规律分析, 一个产业的兴盛需要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需要 产业各方通过合作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然 而在互联网发展热潮中,这一规律没有得到遵循。在互联网大

11、潮涌 动之初,来自信息产业各个环节的力量迅速介入其中,聚集了人类 经济史上罕见的人气,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遗憾的是,在互联 网产业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内容、软件等环节各自为政、竞相为 王、胜者通吃。很多人把以“明黄”为标志色的网站抬高到无以复 加的高度,“内容为王”被神话,而提供信息服务所必需的运营业、 制造业、集成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间的纵向合作被忽略,造成产 业链的严重断裂。而免费服务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 回报,企业最终难以为继。产业链的严重断裂,使得整个产业难以 实现盈利和良性循环,进入了不断烧钱的“死胡同”,网络泡沫最 终破灭。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王丽颖造成的后果虽然互

12、联网泡沫的破灭仅仅造成了几个月的衰退,但美国政府 应对危机的政策可谓内外配合恰当。一方面,一边向阿富汗、伊拉 克派兵发动战争,转移了危机视线,降低了执政者的压力;另一方 面,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挥舞着资本的魔棒制造出空前的流动性, 持续不断地降息附和着美国不断创新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造出 其投放量n倍的流动性。美联储连续 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接 近零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 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 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 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此外,毫无危机治理经验的美联 储并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至信用 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从而引发 了 2008年次贷危机。更恐怖的是,美联储应对这次危机的政策, 却为全球埋下了更多危机隐患。精品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