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77073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探究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六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一、选择题1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解析: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知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答案:B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

2、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解析: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3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

3、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解析: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答案:A4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

4、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很明显,唐政府对这些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的打击和严惩,有利于塑造和维持一种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商业活动的空间特点,而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的涉及,故C项错误;古代封建王朝还不可能有对价值规律等现代经济理论的遵循,而且打击不法经济行为也并不属于对价值

5、规律的遵循,故D项错误。答案:B5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 “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这说明()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商业经营不受限制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解析:材料说的是南宋临安夜市的繁荣,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宋临安的商业经营不受限制,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开始打破是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

6、:B6封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帮的发展与材料的内容商帮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保护自己不符,故A项错误;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

7、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表明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7明清年间,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材料体现了以佛山为代表的()A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B由于闭关锁国松弛,沿海城市的发展C我国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D近代城市兴起解析:材料“佛山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和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天下四大聚”,体现出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故A项正确;闭关锁国松弛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

8、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古代商业市镇发展,并不是近代城市兴起,故D项错误。答案:A8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C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D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解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符合史实,而材料说的是明朝白银大量使用的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项正确;税制改革有助于推动白银普遍化,但政

9、府的政策如“正统二年(1437),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也推动了白银普遍化,故C项错误;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不仅没有改变,而且强化了,故D项错误。答案:B9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D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的小农经济下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是法律的弱化,故B项错误;我国古代国家对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不是加强,故C项

10、错误;材料中只是国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于财产继承问题的态度,不是强调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A10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D揭示了“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解析:材料中桑弘羊主张农商并重,宋以后主张工商皆本,这些商业思想与历代重农抑商的商业政策不一致,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便有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是古代经济

11、迟滞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自商鞅变法后封建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尽管西汉时桑弘羊便提出农商并重思想,但并未推广,所以到宋代仍有很多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说明自商鞅变法后整个封建社会“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故D项正确。答案:D11乾隆认为:“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于是下旨:“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这一措施()A使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C彻底解决了粮价上涨问题D强化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解析:材料“每遇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免去商贩关

12、税,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流通,故B项正确;C项“彻底解决了”,夸大了其作用,故错误;材料表明,政府放松了对海关的监管与控制,而不是“强化了”,故D项错误。答案:B12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 B开放“海禁”政策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D采取富民政策解析: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倭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故A项错误;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

13、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故C项错误;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

14、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

15、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范围是中国至中亚,内容以汉代的物品向西传播为主,贸易的对象则为西亚和中亚国家,材料二“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可得出唐朝丝绸之路的范围已经突破西亚、中亚,包含了印度洋周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