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造进入课堂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76938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创造进入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数学创造进入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数学创造进入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创造进入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创造进入课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石循忠摘要:从历史上数学创造的角度,探讨了数学课堂中实施“再创造”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数学“再创造” 动机 猜想 数学化 数学应用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然而,数学教材中“定义引理定理推论”的逻辑叙述方式,掩盖了数学创造的思维过程.因此,要实现“再创造”的教学策略,最好是在数学发展史中去寻找材料,从数学创造来看数学“再创造”.运用数学史的研究成果为数学教育服务,理论上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在实践方面远不如理论上成熟.如何让数学创造进入课堂,探讨数学“

2、再创造”的教学策略,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番尝试,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提出数学“再创造”的四条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从事数学“再创造”的动机文5将数学创造的动机分为四类:直接应用、间接应用、潜在应用、内部应用.实质上,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来自日常生活、生产等问题对数学家的的挑战,如九章算术中的问题,无理数的引进,微积分的创立均属此列;内部动机来自数学活动中人们对数学美的追求,数论、虚数、非欧几何、群论都是出于内部动机而创立的.教学中我们借鉴数学创造的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思想,从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与数学自

3、身魅力两方面来激发学生从事数学“再创造”的动机.1.1外部动机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某一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就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最好材料.教材的编写者在这方面也有所考虑,如义务教育几何第一册的“引言”部分的四个问题均属生产的实例.但更多情况下,教材中没有现成的材料可用,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和设计恰当的材料,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种途径设计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第一,历史材料的改造.把历史材料进行处理与加工,使之适合某一层次学生的“再创造”.如“等比数列”的教学就可运用改造后的“在64格棋盘上按倍增方式放满小麦”,“一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

4、等材料引入课题;第二,应用问题的前移.即把知识的应用问题提到知识之前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数的应用之一是求最值问题,教材中往往安排在导数之后,教学时可把最值问题提前作为引入导数的材料;第三,现实材料的引进.社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教师把生活、生产的现实材料及时引入课堂,充实或改造教学内容.如“我国经济发展每十年翻一番,要求每年的增长率应为多高”就是引入“幂函数”的良好材料.1.2内部动机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将成为他们进行数学“再创造”的强烈动机.数学美的基本特性有和谐性、简单性和奇异性.数学知识当中蕴涵着反映以上基本特征的丰富美学因素.为了追求和谐美,人们将每个数学分科进行公理化,且公理体系

5、必须满足相容性,或对同类问题要求统一的数学表达式;为了追求简单美,人们发明了大量简洁、优美的数学符号,创造了具有“世界普适性”的数学语言,并尽量把复杂问题进行化简;为了追求奇异美,人们总是研究一些奇特的、新异的数学对象,如不动点、奇点、拐点等特殊点,或一个新的数学理论,一条新的数学定理,一种新的算法、证法.教学中一般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上切入新知识,使学生面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2.注重猜想在数学“再创造”中的作用数学上的所有创造都是从猜想开始的.在数学“再创造”过程中,猜想同样很重要.但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片面强调演绎的作用,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

6、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那么就应当让猜想、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7学生一般是通过参与数学实践以及运用合情推理来建立数学猜想的.2.1数学实践数学来源于实践,学生学习数学时也离不开实践.在数学实践中,观察与实验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建立数学猜想的重要途径,而且二者往往是紧密配合的.通过观察与实验,学生把握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数量关系,凭借直观、直觉与想象发现规律,建立猜想.如圆周角的教学,明确圆周角与圆心三种位置关系是定理证明的关键,教学中可演示教具(或运用计算机作图模拟演示),在图形的连续变化中引导学生观察,把握三种不同的

7、位置关系.一种具体的实验方案是:在一块木板上画一个圆,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分别钉在圆的适当两点上,然后用一支铅笔紧靠橡皮筋,使得笔尖在圆上滑动.2.2合情推理合情推理,又称似真推理,是一种合乎情理、好似为真的推理.它是符合大众心理、体现群体意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可从两方面得到支持.第一,地域、时代和风格都不同的数学家会创造出同一数学理论,如勾股定理、杨辉三角、微积分和非欧几何就是很有力的例证;第二,教学中我们发现,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地点、时间,在不同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再发现”)同一数学结论.合情推理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归纳与类比,它们是“再创造”教学中学生建立猜想的常用推理方法.这

8、里不妨略举一运用类比的实例,如推导旋转体的体积公式时,就可与曲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类比.曲边梯形可理解为无限个“狭长矩形的拼接”,用定积分来计算.类似地,旋转体则可看作是无限个“圆薄片的叠加”,因而也可用定积分来求之.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再创造”猜想得到的结论如何表述,如何精确化,还得有一套数学符号来实现结论的数学化;再者,猜想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还得依靠数学证明来支持,即要把结论纳入一个公理系统之中,完成公理化的工作.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让学生学习现成的形式体系和公理系统,学生难以理解.弗赖登塔尔认为:“与其让学生学习公理体系,不如让学生学习公理化;与其让学生学习形式体系,不如让学

9、生学习形式化.一句话,与其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让学生学习数学化.”由此可见,数学化包括形式化和公理化两方面的工作.3.1形式化的“再创造”形式化就是把数学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图形或模式表达出来,建立数学模型.人们用a+b=b+a表示加法的交换律,欧拉且一个简单的“欧拉图”刻划“七桥问题”,柯西用“语言”来描述函数的极限,均属形式化的工作.形式化是很困难的,有些工作只有大数学家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如语言).但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形式化工作,还是有必要让学生来“再创造”一回(哪怕是象征性的“再创造”),使学生领会到数学的抽象性,体会到数学家形式化工作的艰难.如函数概念的教学,先

10、分别建立圆面积与半径,路程与时间,成本与产量,邮资与重量等具体的变量间的关系式,然后分析这些解析式(必要时联系相应的图象)的共同特征,对变量的变化范围,变量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抽象,并借助适合的数学符号,建立一般的函数定义.3.2公理化的“再创造”公理化是一个数学分科趋于成熟的标志.公理化比形式化更困难,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尽管存在一些逻辑问题,但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后希尔伯特写几何基础,那更是匠心独运,规模空前.要求学生对整个学科进行公理化的“再创造”是不现实的,但总可在一些较小的范围内,局部地完成公理化的工作,并逐步扩大范围,使公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历史上人们对平行公理(第五公设)思考得最

11、久,但并不能由其他公理来证明它,只是找到了一些与之等价的命题作为平行公理.在平行线这一知识单元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尝试公理化的工作.对平行公理的选择至少有两种不同方案.第一,以“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之平行”为公理;第二,以“如果两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也平行”为公理.公理化的“再创造”与其说让学生学习公理,倒不如说让学生树立公理化意识,领会数学的严谨性,提高数学素质.4.实现数学应用从“再创造”到创造“应用毕竟是数学创造的主要动力”.一种数学理论的发展前景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应用价值(近期的或远期的).应用是数学创造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数学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在“再

12、创造”的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同样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学生从事数学应用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属“再创造”的层次,但也不乏数学创造的成分.4.1数学应用的“再创造”数学应用的“再创造”就是学生解决前人(或教师)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学生课后做练习题是必要的,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学生的“再创造”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互相协作完成的.课后布置一些类型相似、难度相当(或更浅)的习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那才是真正的“再创造”,学生真正扮演一回数学家的角色,做起数学家的工作来.除习题演练外,数学应用的“再创造”还应包括问题解决的内容.问题解决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非常规的

13、,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当a为何整数时,x2ax+36或在整数范围内分解因式?”,“正方体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如何识别有奖游戏的奥秘?”等都是较好的数学问题.在处理习题和问题的关系上,我们赞成“以习题演练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主导”的观点.4.2从“再创造”到创造数学“再创造”仅是一种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而学术价值较略.“再创造”本身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希望他们日后能有所创造发明,才是“再创造”的真正目的.今天的“再创造”将促成明天的创造,主观意义的“再创造”将会导致客观上的创造.很难想象一个从未从事过“再创造”的学生将来能取得数

14、学创造的成就.数学应用的创造可从内部应用和外部应用两方面来进行.内部应用是运用数学理论解决本理论体系或其他数学领域内的问题,大部分的理论型数学论文均属此列.外部应用即应用数学理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理论问题,数学建模就是典型的外部应用.较高层次的数学建模(如大学生数学建模)不再是数学应用的“再创造”,而完全算得上数学应用的创造了.如社会规划问题、经济分析问题、模具加工问题等,建立一个优良的数学模型就是一项可观的科研成果.以上四条策略之间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它们总是按部就班、循环往复的,既可在一堂课内完成,也可在一个教学阶段上完成.然而,四条策略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在整个数学“再创造”过程中,动机是前提和基础,猜想是关键,数学化是重点,数学应用则是目的和归宿.因此,数学“再创造”的教学策略是一整套系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