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729190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拾“遗失的美好”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关键词:社会学科教学 多媒体课件 教师文化底蕴 摘要: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都是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历史与社会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方式,也影响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甚至影响到教学的检测与评估。然而在热热闹闹的新课改背后,或许我们都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

2、当课堂教学越来越依赖高科技的手段,而非以教师个人的素质魅力时,这将会是教学最大的悲哀。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多媒体课件,去找回那份“遗失的美好”。信息时代的到来,的确给我们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键盘敲一敲,鼠标点一点,想要的信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单说我们教育工作者,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课堂美丽了,生动了,既解放了教师的粉笔,又解决了许多“三寸不烂之舌”所不能言语的“海市蜃楼”的苦衷。多媒体世界真可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正确运用它,沧海可变桑田,腐朽可化神奇。而在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中,则非常强调跟生活的互动,跟社会的整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开放性,综合性。所以对于一个教社会

3、学科的教师来说,新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作为教师的素养,是不是有这样三个层面,第一个就是文化底蕴。第二,就是对教育的一个理想与信念的问题。第三,就是教学的智慧,教学的技艺。而后两者都只能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生长出来。教师的文化底蕴,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心里时刻充满着阳光,眼睛常会闪耀着智慧的光彩。这样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就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教书匠了,更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教育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遗憾的发现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热衷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没有课件寸步难行,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多媒

4、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最应强调突出的教师的文化底蕴则在不断删减,甚至消失殆尽。例一:这是一节诸子百家的课堂教学。教师先是播放了一段关于诸子百家介绍的视频,然后播放了一段关于孔子教学的flash,又放了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图片,设计了一个个小环节,一会儿猜猜看,一会儿连连看,又是歌曲音乐欣赏,又是短片视觉冲击,整堂课热闹纷呈,应不暇接。但是听完课后,只觉线索混乱,知识点及重难点不突出,脑子中只残留着些许的影象,实质的内容则无从记起。这是典型的胡乱拼凑、滥用多媒体,其结果必然导致主题不明。而使用大量与联系课程重难点无关的图片和历史录像等,教师上课时只是播放多媒体课件,把教学主动权交给了课

5、件,上课时就放映给学生看,教师自己成为了“放映员”,学生成为了“观赏者”,这种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这也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造成“满堂灌”现象,从以前的“人灌”变成现在的“机灌”。例二:笔者曾听了一节实话实说话“流行”,课件制作精美,超级链接纷繁复杂,情节一环紧扣一环,没有听到教师过多的言语,只感受到一张紧接一张的幻灯片放映,整堂课听下来,对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叹为观止,无限钦佩。但是,一个教师的内涵素质真的显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坚决反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今天我们同样有理由反对让多媒体“喋喋不休”,因为多媒体只不过是物化了的“人”,让多媒体充当主体地位,它本质上还是

6、传统教学的怪胎,只不过披着现代教学的皮。一堂课中每一分钟都是不可浪费的施教资源,与其让它在多媒体手中葬送,还不如不用之。试想大半的时间让学生在你设计好的多媒体圈套中走进走出,他们是该佩服你的课件技术,还是领略你的课堂风采。永远都不要忘记它只是辅助手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例三:一次去邻近的兄弟学校听了一节示范课,上课约五分钟左右,该老师讲解自如,熟练地操纵着电脑,显然很老练的样子。哪知不凑巧,停电了!课堂立刻暗了下来,这位老师也显得手忙脚乱,请领导立刻送电,供电站说出了故障,半小时之内送不了电。校领导对他说不要慌,就上“原汁原味”课。用惯了多媒体的他可“原汁”不上来,一下子课堂“冷”了下来,只

7、见他真“原汁原味”起来:手拿起书本,读一句讲一句,不到十分钟,竟有半数的学生打起了瞌睡,听课教师也开始心不在焉起来。如此“示范”睡觉,不学也罢!这就是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细节决定成败的一个事例。我们就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真正做到对教材融会贯通、游刃有余,不管是否用上多媒体我们都要对学生负责,切不可临战乱了手脚。两手准备意味着对教学规律的熟练运用,放收自如,真正做到不因多媒体而遮盖住自己的英雄本色。然而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社会教师,不会死守多媒体课件,死盯多媒体课件,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会有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解读,会有对教材的独特处理,会有对课件的重新整理,用自己的丰富知识讲解书本知识,用自己的个

8、人魅力去打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释放,反而让多媒体课件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曾听过一节印象深刻的课,是关于学习的课题,感觉很难上。但是教师却另辟蹊径,自己设计了一个主题痛并快乐着,一下子让所有人体会到了学习的个中滋味。开始上课,教师只用到了五张幻灯片,但是张张为教学所用,恰到好处,深刻关键。一节课中教师充分展示了个人超强的自身魅力,忽而娓娓到来,忽而循循善诱,忽而高潮迭起,忽而峰回路转,学生们沉浸在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深深被他吸引。此时,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一个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课堂的灵魂,具有“灵魂”的课堂才是最有活力的,最美妙的、最丰实的

9、、最精彩的课堂。课一上完,学生及听课的教师情不自禁的站起来为他鼓掌,掌声不息。在座的学生感谢他教给了他们一生中重要的东西,现场的教师感谢他展示了一个教师深厚的内涵,每个人都被他深含文化底蕴的魅力所折服。的确,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人,会让人如温润于美好大自然中,一个举手一个投足都浸透着文化芳香的教师会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魅力。而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的教师,又怎能不让人如沐春风呢?相反,一个文化底蕴不丰富的教师又怎么不会在课堂上不露怯?又怎么能跳出多媒体课件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引领学生到达那探寻知识、发现知识的自由王国呢?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的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呢

10、?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个人的文化底蕴,重拾我们 “遗失”的“美好”。首先,日积月累,充实知识仓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对于教师,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社会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大家都认同的道理。其次,不断锤炼,提高语言素养。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而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

11、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它能够使教学中经常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三,在对待多媒体课件的态度上,要摆正主体位置,“以生为本”,而多媒体课件则是辅。新课程的最大特色就是让教学主体的地位重新回归,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尊重,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探究,“一言堂”退出历史舞台。多媒体教学中为师者一不小心就会再次误入“一言堂”的怪圈,只不过它换了一种身份出现,带着华丽的外表却内置着孔乙己的“长衫”。任何多媒体的材料如声音、文字、画面,都要围绕学生立意,让学生有过目而不忘受教育。你可以在法国大革命中播放马赛曲;也可以在资源环境人口中穿插公益广告凡此种种,无一不突出“生”字当先,离开学生的资源是无用的资源,离开学生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让我们用自身的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加深个人的文化底蕴吧!参考文献1、李芒等.学校课堂教学策略及其模型的研究.教育技术通讯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43、中学教师的思维素养与文化品位(吴景松)4、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和设计,万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