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90719915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林俊字待用文言文阅读答案林俊,字待用,莆田人。成化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性侃直,上疏请斩妖僧继晓并罪中贵梁芳,帝大怒,下诏狱考讯。太监怀恩力救,俊得谪姚州判官。寻以正月朔星变,帝感悟,复俊官。调湖广,以雨雪灾异上疏言时政得失,又言德安、安陆建王府,工役浩繁,财费巨万,民不堪命。乞循宁、襄故事,一切省俭,勿用琉璃及白石雕栏,请著为例,不从。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放,悉擒贼党。王府征岁禄,率倍取于民,以俊言大减省。宁王宸濠贪暴,俊屡裁抑之,王请易琉璃瓦,俊言宜如旧。王怒,伺其过,无所得。会俊以圣节按部,遂劾奏之,停俸三月。寻以母忧归

2、。正德四年起抚四川,眉州人刘烈倡乱,败而逃,俊绘形捕,莫能得。会保宁贼蓝廷瑞、鄢本恕、廖惠等继起,势益张,转寇巴州。猝遇之华垄,单舆抵其营,譬晓利害,贼罗拜约降。淫雨失期,复叛去,攻陷通江。俊击败之龙滩河,遣知府张敏荨追败之门镇子,遂擒廖惠,本恕、廷瑞为永顺土舍彭世麟所擒。捷闻,玺书奖励。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昊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世宗即位,起工部尚书,改刑部。会署月经筵搬讲,举祖宗勤学故事以谏。数为帝言亲大臣,勤圣学,辨异端,节财用。朝有大政,必侃侃陈论,中外想望其风采。中官崔文家人李阳凤索匠师宋钰贿不荻,嗾文杖之几死,下刑部治未决,而

3、中旨移镇抚司,俊留不遣,力争不纳。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又明年,疾卒,年七十六。(节选自明史林俊传)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B.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追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C.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僧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D.御史俞缁走避贼/而佥事吴景战殁

4、/缁惭/欲委罪俊/遂劾俊累报首功/贼终不灭/加凿井毁寺/逐惜徒/迫为贼/于是俊前后被切责/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主事,官名,我国古代封建品级制度中的底层办事官吏。B.镇抚司,明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设置,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经过司法机构审理,直接向皇帝负责。C.圣节,最早起于唐朝,后来历代皇帝生日皆称为圣节。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官一般由翰林学士担任。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p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5、 )(3分)A.林俊不惧权贵,嫉恶如仇。他上书恳求斩杀妖僧继晓,并治罪太监梁芳,惹怒了皇上;屡次抑制宁工朱宸濠,遭到宁王弹劾,被停俸三个月。B.林俊心系百姓,为民请命。德安、安陆建造王府工程浩大,消耗钱财;王府向百姓增收岁禄,百姓不堪忍受;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理解决。C.林俊胆识过人,剿贼有方。在华垄突然遇上贼人,林俊到贼营劝降了他们,因为大雨误了日期,贼人又叛乱,最后在林俊指挥下,贼寇被消灭。D.林俊为官持正,直言政谏,他屡次劝谏皇上亲近大臣,勤于圣学,明辨异端;不按圣旨,坚持留下崔文不肯移交镇抚司,并竭力向皇上谏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新昌民王武为盗,巡抚

6、韩邦问不能靖,俊身入武巢,武请自效,悉擒贼党。(2)俊以耆德起田间,持正不避嫌,既屡见格,遂乞致仕。答案1.(3分)D2.(3分)B(不必经过司法机构审理)3.(3分)B(“林俊上书力争,都得到理解决”分析p 有误,“请著为例,不从”)4.(10分)(1)新昌百姓王武做了贼盗,巡抚韩邦问不能平定,林俊亲自走入王武的巢穴,王武恳求为他效力,(林俊)擒拿了所有盗贼。 (5分,“为盗”“靖”“身”“自效”补主语“林俊”各1分)(2)林俊因为年长而有德行,被皇上从乡下起用上来,他坚持正道,不避嫌疑,屡次受到阻挠后,就上书恳求退休。 (5分,“耆德”“起”“持正”“见格”“致仕”各1分)语文诗词阅读鉴赏

7、技巧技巧型题考察方式1 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p 。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2 解题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答复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大、比照、拟人、双关等。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3 解题秘诀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p ,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

8、情或旨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表达、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较、夸大、对偶、排比、反复、衬托、比照、用典等。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分析p 意象、意境型1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

9、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p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2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表达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p 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详细。比方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0、”。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问词序能否调换,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形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能否调换另一词题型答题形式:(1)答复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异,并结合句子分析p 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详细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

11、某特点)(3)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表达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表达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问文中的【关键词】:p 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答题形式:(1)能否,(2)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局部的内容,(3)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4)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假设是说明文那么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假设是其他文体那么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问句子能否调换: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形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详细(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答题技巧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略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向。细微处要搞清楚。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