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712661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

2、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

3、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

4、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一)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1999年以来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

5、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一倍。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二)高等教育角色转换脱离市场需求在大学生供给严重短缺的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

6、下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就得被动接受,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基本属于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是大学教育培养的风向标。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原来在高教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被掩盖的、在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积聚的弊端和问题就被逐渐暴露出来。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角色的转换明显滞后,越来越脱离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偏高,没有摆脱精英化教育的套路 ;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

7、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阻。(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而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以及福利待遇优厚的政府部门、外企等单位,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以及福利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则备受冷落。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调查显示,高达29.85%的毕业生

8、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四)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学科设置缺乏特色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基本沿着“一般高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这样一个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偏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大学模仿研究性大学,大专、高职教育照搬大学,必

9、然造成高等教育内部设置严重重叠,层次、分工不明确,特色不明显,而过分趋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就必然造成大学层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培养的劳动者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学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特色就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定位功能和甄别功能,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倾向,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竞争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给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越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