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90710840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哲学:做人要大气 做事要小细 一、大气做人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

2、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3.上善若水。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4.曲则全,枉则正。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曲则全,枉

3、则正”。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二、小细作事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因此,干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做起。“大小,多少。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1.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在这里

4、,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在认识论上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2.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3.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一是要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强、逞能、逞勇。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不自见,故明;

5、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谦虚谨慎,就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4.“贵身”:生命高于一切。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这是说,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轻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这种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呢?三、廉洁为官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

6、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1.领导者自律“不欲以静,天下自正”。老子认为,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但他一生廉洁奉公,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2.“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糜糜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所

7、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主编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不光自己生活简朴,还教育后人崇尚俭约,提醒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希望他绝不可因奢侈而“败家丧身”。3.私欲是罪恶之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

8、,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不欲以静”。老子三十七章)。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古往今来,多少贪夫殉财,不知足,不知止,栽进了罪恶的泥潭。4.推功揽过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如前所说,老子认为最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有时处在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最脏污的地方。推及领导者呢?就应该能够承担国家遭受屈辱和灾祸的责任,这才是社稷的主人,这才叫国家的君王。(“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老子七十八章)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推功揽过。西汉名将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兵北击匈奴,参加漠北战役。由于李广指挥的东路军没有向导迷了路而未能如期参加漠北会战。战后,责令李广的部下来对质受审。李广挺身而出,为部下揽过自责,他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东汉名将冯异的品德更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冯异驰骋沙场十几年,战功累累,但每次战役结束后,诸将并坐论功时,他为了避功,常常一个人独自坐在大树底下读书思过,他为牺牲的战友、士兵深感难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