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0708580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21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闯关检测人民版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1.(2019江苏七校联考)“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材料中的“他们”是指()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通过材料中“注重实践的政治家”“把商人和学者看做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这一学派注重实践、重农抑商和反对儒家,这与法家思想一致,故选D项。儒家重视学者,A项不正确;道家消极避世,不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B项不正确;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重视商人,C项不正确。2.(2019江苏淮安模拟)有学

2、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A.“仁”和“仁政”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C.以法治国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答案B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道家学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是法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是儒家学派。A是儒家思想,B是道家思想,C是法家思想,D是儒家思想。所以答案选B。3.(2018江苏四市期中)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

3、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思想家主张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还主张实行仁政,C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题意,A错误;“仁义”和“王道”是荀子的观点,不符合题意,B错误;“兼爱”是墨子的主张,D错误。4.(2018江苏南京三模)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

4、.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A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A项正确。5.(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朱熹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对其阐述理解正确的是()A.注重道德实践B.提倡心性修养C.强调重义轻利D.批判虚假说教答案A材料第一句话的大意是:看到符合义却不做的行为,不觉得不对,遇到有利可图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也认为没错,这实际是没有做到

5、格物致知。朱熹认为“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即人们不能只在内心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还要去实践,A项正确;B项属于心学的主张;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是李贽的思想主张。6.(2018江苏常州期末)中国古代某学者评论道:“不顾人情,视斯民饮食男女之欲,为人生所不能无的,都以为毫无价值而不足恤。”此评论针对的是()A.“人之性恶”B.“三纲五常”C.“清心寡欲”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D该学者反对不顾人情,过分压制人的自然欲求,针对的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信息体现;C项是表面现象。7.(2018江苏姜堰期初)王阳明在传习录中

6、载:“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这一主张()A.完全否定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B.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C.片面强调用良知指导实践D.强调实践是实现良知的唯一途径答案B由材料中“若只好静,遇事便乱”可知,王阳明反对的是单凭内心自省的认知途径,但并非完全否定内心自省,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可知,王阳明强调以实践促进良知的发展,故B项正确;王阳明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意在突出实践的作用,故C项错误;王阳明虽强调“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但未否定其他认知途径,故D项错误。8.(2018江苏无锡模拟)顾炎武说:“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

7、彻古今而无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材料实质上表明顾炎武()A.对陆王心学持批判态度B.大力倡导“经世致用”C.肯定心学的修身养性功能D.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答案A材料的意思是说心学中的传心,已经脱离了传统儒家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本真,落入禅学的路子,不值得提倡。分析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C项表述错误。9.(2018江苏苏州期末)铜活字印书在明代曾盛极一时,大体上是海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紧张,原料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

8、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史料实证贵在独树一帜B.研究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历史研究无法达成共识D.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答案D材料中的“最新研究”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充足的史料进行佐证,但历史研究的结论可以争鸣,D项正确。史料实证贵在掌握大量的可信史料,而非独树一帜,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辛德勇教授的研究立场,B项错误;只要占有丰富的可信史料,历史研究是可以达成共识的,C项错误。10.(2017江苏无锡一模)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

9、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答案B图片中三帖的书体均是行书,其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B项体现了行书的特征,符合题意。“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征,A项排除;“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征,C项排除;“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征,D项排除。11.(2018江苏苏州期末)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10、。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出其艺术追求是()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D.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答案C山水画最大的特点是借助自然表达作者的心境以感染观者,C项正确。A项是文人画的特点,B项属于花鸟画的特点,均排除;D项与“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不符,排除。12.(2018江苏常熟期中)右图为明朝的墨葡萄图,图中水墨葡萄一枝,叶不勾脉,均以水墨点染,不求形。该画作()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C.着重反映个人的思想情感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

11、述答案C综合画作和题干文字信息可知,该画作属于文人画,而“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指的是风俗画,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水墨点染”与“工笔重彩画”矛盾,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叶不勾脉”“不求形”可知,该画作注重写意而非写实,故D项错误。13.“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D.

12、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答案D“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说明明清文学有张扬言情的倾向,但是始终摆脱不了理学的影响,即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故D项正确。明清文学没有突破理学的束缚,反映不出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故A项错误;明清文学有张扬个性的倾向,但不是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明清文学以小说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故C项错误。14.(2018江苏盐城期中)“(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

13、需要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答案B根据材料中“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B正确。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而不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教化功能,排除C;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与元朝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史实不符,D排除。15.(2018江苏镇江模拟)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说:“迨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

14、春台等班。”这则材料()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D.是京剧形成的佐证之一答案D材料无法说明这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徽班进京,并未涉及其他剧种,B、C两项排除。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2017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他(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

15、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摘编自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5分)(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4分)答案(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