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民俗资料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21KB
约21页
文档ID:490620329
武汉民俗资料_第1页
1/21

武汉民俗资料系别:管理系专业:旅游管理姓名:马思敏学号:145203结婚习俗:中国老式婚礼比较繁琐,早在先秦时代就制定出来,涉及如下六个环节,通称“六礼”;“纳采”,即欲与女家结秦晋之好,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家批准后,乃使人纳其采择之礼,用雁为执,取其顺阴阳往来之义问名”,男方家长具书遣使者问女方姓氏,以便卜其吉凶此礼与纳采一道进行纳吉”,纳采、问名后,于祖庙卜之,得其吉兆,乃使人报告女家,决定婚事也要送雁纳征”,即纳聘财,行于纳吉之后,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用玄纁、束帛、俪皮为礼请期”,男家于纳征后来,卜婚期,得吉日,又遣使者往女家请期,表达恭谦女家知阳唱阴和,乃辞之,使者既见女家辞,便将男家所定日期告知亲迎”,婿至女家迎其妻以成婚礼(交拜、合卺之礼)由于风俗习惯的传承性,直到近现代许多地方仍仿古六礼,只但是省其仪文,变其名称而已        拿湖北来说,在民国时期所编纂的《湖北通志》所记载的婚礼仪节为:欲缔结婚姻,先由媒人传辞,得到女家许可,乃取男女生辰八字令星土推之,审其吉利与否,谓之“合婚”;合婚后选择吉日延媒氏传庚帖为婚据,谓之“鸾书”男家要送去钗、镯等物,名“压庚”。

富裕者还赠以猪肉、酒、果、饼或钞票,谓之“下聘”,婚姻定妥;于将娶之前,男家必具牲醴、茶果及饰等物致女家,谓之“过礼”;于拟定婚期后,朊藉巴冶ǜ妫壮啤氨ㄆ凇保患捌冢銮子裥械煅悖鱿裙椋姑磐庖拘赂荆蚋窘话荨⒑馅?/DIV>   《夏口县志》上说:“昏礼大体近古”,阐明武汉地区婚礼基本上遵循以上这些仪节,只是因社区环境不同而大同小异在汉口等地,男女结婚,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因近世文明发达,间有自由结婚者,但不多见婚礼俗谓纳采为“行茶”,果味虽备,必主以茶和盐,而名之曰“山茗海沙”茶即“山茗”,盐即“海沙”,取其谐音以寓意婚姻通过山盟海誓,牢不可破俗语又云:“一片黄茶叶,定倒须弥山须弥山为佛教徒心目中的山,它与芥子大小相容自在,融通无碍此处指以茶叶之微,可以将须弥山镇住,使婚事铁定不变亲迎时,肩舆以杂色缣缀其上,曰“花花轿”,因此新娘出嫁曰“上花轿”合卺,谓之“饮交杯酒”古礼中有三日庙见,近现代人家多无家庙可见,只称“拜堂”,俗曰“见大小”新妇届时,亲友群相庆祝,言人所不能言,以取笑乐,名曰“闹房”又三日,双诣妇翁,名曰“回门”    汉口婚礼给人的印象是“不免于奢僭”,由于大婚之时,无论何人子女,男必色顶补服,女必凤冠蟒袍,奢华限度连古人也望尘莫及。

民国后来虽无冠裳品级之冒滥,但服饰奢靡更逾于从前这恐怕是由于汉口乃明清时代天下四大聚之一,近代以降又是出名的商业大都会,经济发达,市面繁华,居民生活竞奢侈的缘故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汉口人嫁女,只求丰衣足食,皤皤白发也所不计时人慨叹曰:“习俗如此,内政因此不修 黄陂县(今黄陂区)婚礼又有不同于别地者小朋友初生之时,即有媒人前来说媒如双方面满意,便请媒人饮筵,名曰“呷准酒”,以表达容许之意随后请命先生择一吉日,摆起筵席酒足饭饱后将男女生辰书于庚帖之上,彼此各一纸,觉得证据,即今之订婚至结婚之前一二年,男家每逢年节,必须送妆饰品及鱼肉等至女家,名曰“送礼节”等到男女年龄至二十五、六岁之时,始择期迎娶娶亲之礼,分“迎亲”、“求亲”两种迎亲”为:男家迎以彩轿,除鼓吹以外,媒人须伴新郎一同至女家,先向女家祖宗之座位叩首,然后大张筵席宴毕,始同新娘及女家媒人、送亲人等,一途而回,“求亲”为:婿偕媒同至女宅,女宅闭门,请知宾(司仪)立于大门左右迎婿新婿下轿,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烟雾迷漫要等好半天,女宅才开门纳婿,婿逢门必行跪叩礼,表达为“门下婿”至堂屋,新婿行拜见岳父岳母礼,地上铺以红毡,毡下必放三角磁瓦等物让新婿跪拜,以此戏弄之;岳父母虽不想让新姑爷难堪,但诸姑伯叔不答应。

新婿拜过之后,坐上酒席,喝“三元汤”,取八股时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之意汤中三圆,即鱼圆、肉圆、汤圆一定要用重油汤圆,内心必重糖,使新婿难于下咽而取笑之食毕,新娘上轿,婿向花轿躬身而置封条不管迎亲、求亲,花轿进男家之门,由人将新娘引出,同新郎先向男家之祖宗叩首,名曰拜堂拜堂礼毕,同入洞房,有坐帐、呷交杯等礼俗至天将晚,亲戚朋友至新居,新娘对于长辈者叩首,名曰见礼,对于幼辈,亦须送茶送烟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女家,拜视新娘之父母三后来,新娘入厨烧火做饭,亦循古礼 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谚,是说在婚礼之夜及新婚最初三天里,无论长幼均可戏弄新婚夫妇由于闹房者多系男方亲友,戏弄对象重要是新娘,故又称“闹新婚”或“耍新妇”闹房”之俗,各地有之,雅俗不同,随乡而异其“文闹”者,淫词戏语信口而出;而“武闹”者则下流动作不堪入目闹房陋习既具有侮弄新妇的旨趣,就必然有反对这种野蛮行为的举动,故闹房启衅,甚至涉讼之事时有发生《点石斋画报》报道,光绪年间在武昌汉阳门外筷子街,某甲娶妇,亲友来闹洞房的比较多,十分热闹其中有位客人竟探手伸入新娘裙底,戏捉“双莲钩”,新娘被纠缠不已,一时性急,用脚一踢,将客人眼睛踢破,争执起来,翁姑都归咎于客人的轻薄、卤莽,但是无论如何,当时的舆论方面都是偏袒观客的,由于这事被觉得一种敬客之礼,越闹得凶,越显得主人的体面。

在某些地方,若办喜事,乞丐也来庆祝她们来时燃放一挂二五小鞭,一乞丐道吉祥说恭喜,其他皆和之必为她们设席,席中主人给以酬金,说尽好话,祈求她们尽快拜别那酬金算是偿付鞭钱,其数目事实上是乞丐们买鞭钱的数百倍少不如意,辄倾席毁具,碎碟破碗,直到主家道歉,此外为她们设席才罢休固然她们还要看主家之境遇,贫穷之家她们是不会去吵闹的  民国时期有关方面对武汉民事习惯进行了调查,有关婚姻习惯有这样某些状况,顺便简介如下   一般订婚习惯,须婚书和聘礼两者俱备婚书有“草八字”和“庚书”两种草八字是媒人得到男女两家批准后,先书立八字单,作为彼此容许订婚的凭证庚书是在签订草八字后或到完婚时,或在某个合适的年节书立的正式庚贴武汉地区婚姻方式,两家若有了缔结婚姻的意向后,由女家先将草八字送至男家,这个草八字的效力比较单薄,局限性以作为婚约成立的根据,必须定期再另立正式庚书,称为“红庚”,婚约才算完全成立因此在民事诉讼中,仅有草八字不能作为规定履行婚约的证据但如果草八字由媒妁书立,并已送了聘礼,亦应觉得有效婚书 有因订婚时男女双方均未成年,而预先迎娶,仅举办“便礼”(一种最简省的结婚典礼),并未“圆房”(同宿),嗣后或住夫家或住娘家,没有一定。

也有举办便礼后仍由娘家抚养,等成年后再定期圆房者这种状况与不合婚龄而结婚的童养媳又一定区别    至于童养媳结婚的典礼,在汉阳县是这样的:如果童养媳年龄在十岁如下,就只能童养媳一人敬神跪拜;若年龄在十岁以上而又尚未及笄者,则由童养媳及其夫双双行敬神跪拜礼嗣后圆房没有一定年限,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岁,但仍要举办如下典礼:先期让童养媳归宁(回娘家),届时乘轿迎回夫家,傍晚由傧相牵至神前双拜,随至洞房行合卺礼  有关孀妇再醮,一般由夫家父母主持,无夫家父母,则由娘家父母主持,如夫家、娘家均无父母在,则由孀妇自主改嫁但也有这样的说法:“娘家择人,婆家得钱”,由于娘家对于女儿的利害关系比婆家要关切些,选择背面女婿也比原夫家要周密,因此孀妇再醮有时由娘家主持,夫家得财礼这有助于妇女的前程和将来家庭的安宁,应视为一种善良的习惯饮食习俗早点:“过早”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人们常说“广东的吃,上海的穿,又吃又穿在武汉”武汉地处华中,风俗习惯融汇东南西北,于是有了“俗具五方”的说法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武汉由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构成,汉口向来以商业繁华著称。

早上,人们就要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目前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直到今天,武汉人仍然保持了这一习俗,并且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武汉三镇的特殊地理分布,人们工作、学习的场合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武汉的小吃店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生意兴隆,食客盈门武汉的早点不仅以便省时,并且把戏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干稀兼有,美味可口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中特别爱慕的大众化食品,它便宜实惠,花上1块钱,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饱肚子据说,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李包怕面发馊普变质,就把剩余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遇到了麻油壶,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合在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滤去水,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立即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李包顺口说“热干面”此后热干面便徐徐成为武汉人“过早”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

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国内的五大名面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重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老式小吃早年间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豆皮制作过程中,规定“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尚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面窝是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面窝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和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爱慕 武汉早点食品丰富多样、经济实惠、味道可口除了上面提到的豆皮、热干面、面窝外,尚有四季美的汤包、谈炎记的水饺、老谦记的炒豆丝、田恒启的糊汤类粉等 武汉人"过早"的吃相也很有趣:有的蹲着吃;有的站着吃;有的边走边吃;有的一家数口一块吃,吃完各奔东西在街头、在候车处、在轮渡上,到处可见这种“过早”的武汉人你也如此,我也如此,人们彼此彼此,并不觉得失“风度”。

户部巷早点一条街:长仅150米的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其繁华的早点摊群20近年经久不衰这条百年小巷在清朝因其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这里有石婆婆的热干面、徐嫂子的鲜鱼糊汤粉、陈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妇的稀饭和煎饼、万氏夫妇的米酒等30多种特色小吃,较好的保存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夜宵:人们忙碌一天后,多习惯于在晚间,特别是夏秋酷暑季节,结伴而聚,在街头广场、公园纳凉,或谈天说地,或参与街舞年轻小伙、姑娘喜欢“泡吧”,三五成群,到多种小酒吧喝喝咖啡、斗几把“地主”,也有不少去江滩迪吧一条街蹦迪的玩够了,肚子饿了,便有了“宵夜”的习俗宵夜”已成为武汉夜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最具特色的是汉口的吉庆街、精武路、堤角,武昌的首义园等这些地方既非清静的茶馆,亦非高档的餐厅,人们尽可以自由自在地围坐桌前,边喝啤酒,边吃麻辣虾球、精武鸭脖、牛骨头,喝快乐了还可以扯起嗓门大喊大叫间有卖花的、照相的、画像的、拉琴卖唱的穿梭桌间,构成了一幅民俗风景图许多来汉出差、旅游的外地客,也纷纷加入“过早”、“宵夜”的行列,从中品味大众百姓的生活乐趣☆腊月三十——武汉人最注重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