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599958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黔之驴练习语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黔之驴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黔无驴(qin) 好事者(ho) 庞然大物(png) 远遁(dn)窥之(ku) 跳踉(ling) 稍近益狎(xi) 且噬己也(sh)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 (2)慭慭然(小心谨慎)(3)他日(另外) (4)虎大骇(害怕)(5)驴不胜怒(禁得住)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喜欢多事的人)(7)计之曰(考虑) (8)技止此耳(本领)(9)以为神(把当作神奇的东西) (10)稍出进之(渐渐)3.一词多义。 虎因喜(因此)(1)因 因跳踉大(于是,就) 虎大骇(副词,很、非常)(2)大 庞然大物也(形容词,与小相对)4.文学常识

2、填空。 (1)从体裁来看,黔之驴是一篇寓言。这种体裁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诫的意义。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的文体。唐朝_韩愈 、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唐宋八大家”。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 B稍出近之稍近益狎C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D庞然大物然往来视之(解析:B项中的“稍”都译作“渐渐”。)6.有两个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来并解释。 (1)

3、成语:庞然大物意思是: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形容表面强大而实际上很脆弱的东西。 (2)成语:黔驴技穷意思是: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7.在“百度”上搜索“黔之驴”,你会发现除了本文,还会出现“中国酒都贵州茅台镇传世佳酿黔之驴酒”“贵州黔之驴户外运动俱乐部”“贵州黔之驴户外论坛”“掘金者公司推出户外运动水壶黔之驴系列”等信息,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示例:借用文化典故提高品牌知名度,可以,但一定要恰当。8.认真观察右边的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图上画了一头驴和一只蝉;蝉正在唱歌,驴听了,心想,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学蝉之驴 (2)这幅漫画对你

4、有什么启示?简要回答。示例:不能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走适合自己的路。课内精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蔽林间窥之(隐蔽,躲藏) (2)蔽林间窥之(偷看)(3)远遁(逃走) (4)以为且噬己也(将要)(5)觉无异能者(特殊的本领) (6)蹄之(用蹄子踢) 10.把下面

5、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因此而高兴,考虑这件事后说:“它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1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C) 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来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了老虎的谨慎。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的讽刺对象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12.本文对虎进行了哪些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之心。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

6、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弄清驴的底细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的要害,立即置敌于死地,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13.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从以下角度加以探究。(1)从驴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示例:应该掌握文化知识,有了真知识、真本领,才能使自己有立足之地。应该谦虚且有自知之明。如果驴不在虎面前“鸣”,那它也不会被老虎吃掉。(2)从虎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多观察,多了解对方的情况,这样才能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事要谨慎。(3)从其他的角度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示例:好事者的角度:影射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

7、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

8、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蜘蛛杀蛇)【注释】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 踞:趴。 盬(g):吸饮。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益习其声 (益:有益)B技止此耳 (止:只,仅)C果腹而去 (果腹:吃饱肚子)D蜘蛛引丝疾上 (疾:飞快)(解析: A.益:逐渐。)15.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然往来视之A.放之山下 B. 蛇复昂首待之C.踞蛇之首 D. 蔽林间窥之(解析:例句:“之”是代词。ABD.代词;C.助词。)1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驴不

9、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2)蛇复昂首待之。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1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再到“技止此耳”。B.【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蛇复昂首待之”。C.【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D.【甲】文侧重描写虎的心理,【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动作。(解析:B. 指代的具体内容是:“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 18.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

10、得到的启示。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附【乙】文参考译文:我曾经见到有一只蜘蛛在离地三尺左右的墙壁间织了一张网。有一条大蛇从网下经过,昂起头想吞食蜘蛛,看样子是够不着没得手。过了一会儿,蛇将要离开。蜘蛛忽然挂在一根丝上爬下来了,身子悬在半空。蛇又昂起头要吞吃蜘蛛。蜘蛛拉着丝飞快地爬了上去,在它的网上守着如此三四次之后,蛇有些疲惫了,便将头伏在地上休息。蜘蛛乘其不备,奋力跳下,趴在蛇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不止,直至死亡。蜘蛛于是吸饮蛇脑,吃饱了才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