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598382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精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2020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面几个句子,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为主流是精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并非尽善尽美,精华与糟粕搀杂,彼此渗透,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ABCD2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草坪上,一个个花枝招展的彝族小女孩,踩着梦幻般的舞步,哼着不知传唱了几千年的

2、古老歌谣。B面对对方咄咄逼人地指责,他终于忍无可忍,义正言辞为自己辩解起来了,会场里充满了紧张的空气。C我看着面前宏伟的烈士雕像,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生以及其他文学爱好者。B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京剧是全国最具影响的大剧种,是近代戏曲的代表。C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我市文化局策划开展了“书法进社区”。D我最喜欢院子里又高又大的柿子树了,每天早上,羽毛艳丽的两只画眉鸟都会如约而至,一展悦耳的歌喉。二、基础知识综合4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武夷水秀”是全球顶级的大型多媒体现代化水秀夜间表演节目。演出时虚拟特效与真实表演高度结合,瞬间将剧场变成一个五光十色、美轮美hun (A.焕 B.奂)的大型水域舞台。“武夷水秀”讲述的是三个年轻农民在九曲溪畔 (A.pn B.bn)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泉水而进入梦境的故事,以歌颂九曲溪水的纯洁、美丽、智慧等美德为文化内涵,运用国际最新的多媒体手段和艺术形式,甲(A.演绎 B.演义)出水的磅礴气势与多媒体特效的魔幻灵动,为观众呈上一场乙(A.无与伦比 B.无以言表)的视听盛宴。“武夷水秀”的设计理念在于增强民众水资源保护。(1)根据处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给处加点字

4、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处处(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甲乙(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原句:“武夷水秀”的设计理念在于增强民众水资源保护。修改句:。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传统文化不能活在秀场上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后,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武亦姝获得了“古典才女”的美誉。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个诗词算什么本事?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

5、。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古人吟诵古诗词,不光因为古诗词是高雅文化,也因为其是流行文体,诗经的十五国风和宋词可以说是流行音乐歌词。士大夫沉醉其间,引车卖浆者流亦参与其中。然而,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逐渐取代古文,新诗取代旧诗,古诗词就脱离了寻常人的文化生活。如今,有能力创作古体诗的人属于小众中的小众,而且其创作

6、水平与古人的距离岂止是十万里!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在日常场合穿汉服,难免引发路人侧目;用毛笔写一封信,会被人嫌弃速度太慢。很多时候传统文化成了表演,被刻意为之。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多少人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光,莫不因为那是自己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为单纯地背诵古诗词辩护者,往往强调这是一种“无用之用”,能够让学习者获得精神幸福。然而,这么理解传统文化,潜台词似乎认为古诗词就该“曲高和寡”。毕竟,能够领悟“无用之用”妙处的只是少数人,精神幸福也存在很多层面的解读。打游戏、做游戏直播感到精

7、神上很幸福,甚至将之上升为电子竞技的层面,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推广传统文化的目标,显然不能仅限于少数人的自斟自饮。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像诗人郑愁予那样在创作中结合古诗词意象,就是基于传统的创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首先是文化受尊重,其次才是传统文化受尊重。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与一些得

8、到良好传承的地域文化不同,中华文化在近现代经历了激烈的变动,旧文化几乎在一夜之间从现实生活中退出,这种狂飙突进在世界范围内都属罕见。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5 . 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播所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 . 说说第段两次引用古诗词的妙处。7 . 请简述文章第段的论证思路。8 . 阅读选文后

9、,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链接材料)材料一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都很陌生,在加上社会氛围的变淡,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过去的东西、过时的文化,而外国人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很受追捧。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一味地迷恋五花八门的外国节日,崇尚别人的风俗,越来越感觉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不认识自己的民族了。(摘自让民族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和传承,中国文明网)材料二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材料三 “在中国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之

10、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法国前总统德斯坦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难忘的老师难忘的诗郭预衡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沦陷的北平(今之北京)上中学。高中毕业,又考大学。考工科没有录取,考文科两处都录取了,我选上了辅仁大学。辅仁是天主教会办的学校,当时日军在北平接管了国立学校,辅仁因属教会,没有接管。这时有些没有南下而又不肯在敌伪统治之下做事的教师,多来辅仁任教。我那时家境贫穷,本来上不起大学,但作为走读生,又有奖学金,不花什么费用,也就入学了。 我学的是国文系,即今天的中文系,但课程设置与今天的中文系有些不同,主要讲授中国古代的诗文和文献典籍,不讲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像这样的系,有的学校干脆就叫“国

11、学系”。国文系主任余嘉锡先生,他是晚清的举人出身,没有新式学校的学历,既没有上过大学,更不是什么“硕”、“博”之士。但他的学问,特别是“目录学”,几乎举世皆知。我入学之后的一门基础课,就是他的“目录学”。余先生当时年岁不过六十,但他是老师中最老的老师,也是全系中最严的严师,他给同学上一年课,谁也没见他笑过。先生不苟言笑,全系谁都知道。余先生不但不苟言笑,他好像也没有什么嗜好。穷年累月,除了教书,便是著述。又写一笔十分工整的楷书和隶书,从来不写什么行书和草书。他为人为学的个性特点十分突出。从先生给人的印象看,他只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学者,而不是多情善感的诗人。从他现存的著述如四库提要辨证等来看,似乎

12、他也不曾作诗。但事实上,他是做过诗的。也许他不愿以文人自居,所以有诗而不以入集。记得某年春季,辅仁校园(即今之恭王府花园)海棠花开之日,校长陈垣先生和几位教授聚会,赏花赋诗。余先生不曾与会,却写了一首七律。这诗不曾发表,但在师生中间传诵甚广。诗的开首两句是:“门墙桃李已堪攀,又访名花入杏坛。”三、四两句不记得了。五、六两句是记得的:“传来海上知多事,开到春深恐易残。”这样的诗句是令人难忘的。但更难忘的是最后两句:“莫怪杜陵无好句,只缘溅泪不曾看。”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余先生这两句诗是一语双关的,既说杜甫,也说自己,说自己是因为感时伤事而没去看花,因而写不出好的诗句。我曾想,

13、余先生一生中不大可能只做这一首诗,但我只见到这一首诗,而且是难忘的诗。先生的“目录学”,我记得不多了,但他这几句诗始终忘不了。国文系最受同学欢迎的课,是顾随先生的“唐宋诗”。顾先生是大学英语系毕业的,但他的家学根底是“国学”。先生讲授诗、词、曲,他自己也做诗、填词和度曲。先生给我的印象,首先是诗人,不仅是教师。他站在讲台上,一言一动,都充溢着诗情诗意。先生又写一笔潇洒的板书,或行或草,和他讲的诗词,搭配得很好。上这样的课,不仅得到艺术欣赏,而且提高精神修养。也许正是因此之故,顾先生的课,旁听者特多,许多外系同学都来听课。当时人们称这种现象谓之“叫座”。这是时人讲看戏的术语,但我以为,把听顾先生

14、的课比作看戏,是不恰切的。在我看来,顾先生的课,是诗,而不是戏。如果是戏,也只能是悲剧,而不是喜剧,更不是闹剧。听先生的课,好像进入诗国,别有天地,不仅暂得享受而已。暑假中,一些同学还是希望有机会见到顾先生。先生的寓舍距离北海公园北门没有多远,有同学倡议,每隔数日,便邀先生到北海五龙亭小聚,先生慨然应允,几乎每邀必到。这时大家的生活虽穷困无聊,但苦中作乐,情致亦好。先生和同学相处是愉快的,但先生内心常是忧郁的,年方五十,而老态可掬,先生不止一次称道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似深有会意。先生自己则有“登高一望愁何限,只见夕阳下碧芜”之句,又似别有寓意。还记得有一个早晨,顾先生从寓舍

15、来校上课,路上大雾迷茫,几步之外,不辨人影。他走进教室,步上讲台,先不开讲,而板书几行,其中有:“回看来路已茫茫,行行又入茫茫里。”这是说,看不清前途,又迷失了归路。在抗日战争的岁月,在沦陷的北平城中,有这样的诗句,亦可见其内心之忧郁。内心常怀忧郁的老师,还有储皖峰先生。他教我们“中国文学史”。在国文系的课表中,这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先生用的教材,是他自编的半部中国文学史。一面给我们讲上半部,一面编写下半部。先生年方四十,还是中年,但似乎过于劳累,有些疲惫。用今天的话说,即“活得很累”。还有,由于战地烽烟,交通阻断,先生和夫人分居两地,相见无期,书信往来,也不容易。其内心之忧郁,亦可想而知。 先生教学是认真的,编书是刻苦的,生活是寂寞的。大约给我们上课半年之后,先生脸上渐有病容。身体有些虚胖,走路需用手杖。上课虽然还是照常,但精神已显然不如往常。储先生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但他的课好像不怎么“叫座”。先生讲课时,自己常讲得津津有味,但同学听了,却似不甚领会。当时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几十年后,到我自己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