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595720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经济竞争力及其比较优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江苏经济的竞争力及比较优势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打破国家、 省际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地区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之一,要掌握新一轮竞争的主动权,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既取决于比较优势的挖掘与培育,也取决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一、地区竞争力理论依据和基本内涵自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竞争一直是市场经济的主题,对此经济学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均有阐述。亚当?斯密曾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此基础上也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其后又

2、出现解释“要素禀赋理论”等的H O 理论, 1985 年,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 )首次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地区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可综合概括为:一个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人文自然条件下,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可以调度的资源,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比其他竞争对手生产出更多财富的竞争能力。二、江苏经济竞争力的基本评估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它随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化,随着这种变化, 原有的优势有可能成为劣势,原有的劣势也有可能转化成优势。面对我国加入 WTO 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认清并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积

3、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比较优势方面,江苏除有着与全国一样的劳动力价格低廉、供给充足和市场规模庞大以及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体系外,更有自身鲜明的个 性。(一)江苏经济综合实力的比较优势江苏经济多年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8-2001 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12.3%,比全国平均增速快3 个百分点。2002 年全省经济总量跨上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700 美元。各项衡量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均列全国前茅:国内生产总值居第2 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第 4 位、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居第3 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2 位、出口总额居第2 位、 外商直接投资

4、居第2 位。 2001 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法人单位40.2万个,比1996 年增长 31.4,其中企业法人单位29.6 万个,增长49.4。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结构层次也逐步迈向高级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上,农业份额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份额上升,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信息技术等一些高增长行业成长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1978年的27.6 :52.6 : 19.8转变为2001年的11.4 : 51.6 :37.0;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在三次产业各类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构成由 1996年的1.3 :68.0 : 30.7转变为0.7 : 67.7 :31.6;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下

5、降,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私营经济在经济中的份额持续上升,单位数和吸纳劳动力也不断增加;企业组织结构上,规模经济发展较快,小型化、分散化状况有所改观, 2001 年末全年营业收入100 万元以上的企业法人比重达47.1% ; 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在50 1000 万元的企业占30.4。(二)江苏与鲁、浙、粤三省比较优势对比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以各地区各产业活动规模的增加值为基础数据,加工生成各区域产业的相对份额指标值,即区位商值(注1 ),据以反映各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识别地区比较优势的目的。区位商值减1 则表示某地区某行业的出口份额/该地区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份

6、额,定义为贸易比率,正值反映出口比率, 负值表示进口比率。贸易比率可更为直观地反映各行业参与区际贸易的竞争能力, 比率较高,表示优势地区凭借着较强的竞争力对外提供本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下面以此来计算江苏、山东、 浙江、 广东四省的贸易比率并试作相关比较。1 .静态比较2001 年,江苏与山东、浙江、广东,特别是与后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呈高度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382 、 0.9990 和 0.9961 。四省比较优势中都是服务业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工业领域,而农业方面四省均处劣势地位。若从行业优势区位看,各省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又略见差异:山东、浙江、广东分别在农业、 工业和服务业建立了明

7、显的比较优势,而江苏产业的比较优势却不很突出,产业中农业和工业分别次于山东、浙江而居次席,在服务业甚至处于较明显的比较劣势,仅居山东之前。2 .动态比较从比较优势的变动趋向看,2001 年与 1995 年相比,四省农业和工业的比较优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均明显增强。江苏服务业在 “九五”时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升级提升迅速, 1996-2001 年增加值年均增速为 12.2% ,高出同期经济增速1.2 个百分点,实现了从1995 年比较劣势( -0.51 )到 2001 年比较优势(9.80)的大幅跨越。与1995 年相比, 2001 年江苏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比重

8、分别下降4.96 个和 3.03 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升6.02 个百分点;农业和工业的贸易比率分别下降4.56 个和 13.56个百分点,服务业的贸易比率提升10.31 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江苏服务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幅度分别低于广东、浙江 6.02 个和 0.42 个百分点,广东服务业比较优势由1995 年逊于山东、浙江而跃居四省之首,发展速度较快。(三)国际竞争力比较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所涉及的九大类产业和产品,运用 TC指数法(注 2)计算结果显示,1998 年以来江苏初级产品TC 指数小于零、且趋于下降,而工业制成品TC 指数大于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制造业出口

9、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贸易结构看,属于劳动密集型的0 类(食品及活动物)、6 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8 类(杂项制品)商品,TC 指数均大于零,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中,在食品产业(如肉制品、谷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杂项制品产业(如家具、照明设备、服装、鞋类)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如服装及衣着附件的TC 指数达 0.9793 ,基本是净出口,且出口额达53.5 亿美元,位居商品出口额的首位,占货物出口总额18.5% ;但杂项制品产业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正趋于减弱。5 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7 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商品基本上属于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TC 指数小于或接近于零,

10、化工产业(如化学品、医药品、肥料)呈下降趋势,机械及运输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则一直较低,初具可实现比较优势。1 类(饮料及烟类)、2 类(非食用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 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商品基本上属于资源密集型产品,除 1 类外其他三类的指数均小于零且呈不具比较优势,其中原材料的比较优势指数最低,且呈下降之势。可见, 江苏现行的出口结构和比较优势格局仍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大多数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 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并不发达,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较明显的比较劣势地位。三、提升江苏经济竞争力要素分析比较优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竞争优势,还必须通过有效的市场环境加以转

11、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求得竞争胜券。竞争优势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的真正竞争力。(一)影响因素分析参照 IMD 关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江苏竞争力提升的基本要素如下。一是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江苏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高,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大大降低,但比重仍然偏高。2001 年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仍为最大行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1.5% 和 9.6% 。“九五”时期江苏将电子、机械、石化、汽车四个行业定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至今尚未形成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其 2001 年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的50.2% ,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48% ,比广东电子、电气机械两大行业的贡献率还低1.

12、3 个百分点。企业组织结构仍呈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前十位、前五十位、前一百位企业产值占总计的比重分别比广东低3 个、 5.6 个和 5.7 个百分点;产值比重位列前位的十大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 比广东低10.5 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分别低于浙江、广东1.5 个和 3.3 个百分点,众多服务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处明显劣势。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整个社会经济赖以开展和进行的一系列设施及服务,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江苏基础设施水平位居全国前沿。1996 2001年,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年增长13.7%,高出同期GDP

13、增速 2.7 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5 年的 15.9% 提高到 2001 年的 18.1% , 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2001 年底,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1386 公里,居全国第四,密度居第一;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2033 万门,移动电话用户1020.3 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398.5 万户, 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成倍增长;电话普及率达38.4%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1 个百分点,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999 年,全国基础设施指数(综合能源、通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排序中,江苏居全国第2,广东、浙江、山东分别排第1 、 8、 4 位。三是金融资产:一国金融体系规

14、模和效率的高低成为推动或抑制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1996 2001 年,全省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低于同期 GDP 增速 1.7 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1995 年的 17.0%逐年下降至2001 年的 13.5% ,所占比重明显偏低。2001 年末,江苏在沪、深股市上市股票的市价总值相当于当年GDP 的 27.0% , 考虑到上市公司股份仅有三分之一可以流通,流通市值不足GDP 的 10%,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水平明显偏低;同时,5172.8 亿元的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相对于417 亿元的累计筹集社会资金,显示股市潜在的资金供给十分充足,证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

15、展空间。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完善、多层次服务的金融体系。四是经济体制:一国经济过程的效率及资源转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效率。江苏是全国较早涉足市场经济改革的省份,在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中受益较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仍是差距的焦点。广东、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分别达49.3%和 47% , 高出江苏7.6 个和 5.3 个百分点。江苏“私”、 “个”经济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不如浙江和广东, 2001年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GDP 的 24.4% ,低于浙江10 个百分点以上。基普资料显示,江苏国有及控股企业仍呈“面广量大”地分布于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在88 个行业大类中,国有及控股企业涉及87 个行业大类,其中第三产业占到71.2% ; 2001 年末在各类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比重最高, 占 30.6, 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比重同样偏高,如食品加工业21.4% 、普通机械制造业29.4% 、餐饮业38.6% ,等等。五是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为各国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江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已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