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9059258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班文综历史检测试题324说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也”。据此推断A早期郡县为诸侯国君封地B西周的分封制已萌发了郡县制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早期郡县与秦朝以来有本质不同25右图能够反映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对外贸易发展促动丝织业繁荣26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能够论证中国古代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动作用B重视科技使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D比较全面了解

2、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27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能够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合28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点发生变化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

3、商业29与维新派关系极为密切的帝党官僚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由此可见A官僚集团反对维新变法B官僚集团争夺变法主导权C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D维新派与帝党的改革根本目的不同301937年南京失守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对抗战策略的再理解B准备停止正面战场作战C为南京失守推卸责任D深受敌后游击战术影响3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

4、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个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A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B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C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32公元前4世纪末,雅典公民芒提特乌斯经抽签当选为议事会成员,在其后的资格审查中,因受指控在支持僭主统治的骑兵中服役而被取消资格。这说明资格审查的目的是A监督官员维护平民利益B维护公民内部的平等C确保官员忠于民主政体D实现公民的轮番而治3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宰相主持内阁工作,议会是立法机构,对立法和决策有决定权,任何法律未经联邦议会同意均不能

5、生效。皇帝对外宣战或缔约一般要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材料反映德国的权力机制A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B继承了专制主义的传统C适合了工业化的需要D贯彻了人民主权的原则341917年3月15日,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在苏维埃全体会议上建议,由苏维埃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孟什维克党代表则主张利用资产阶级来巩固对沙皇制度的胜利。结果,苏维埃以多数通过了执行委员会的建议,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个结果说明当时A资产阶级代表在苏维埃占多数 B布尔什维克党对民主革命前途理解的局限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潮流351947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巴黎,就加入“马歇尔计

6、划”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被苏联拒绝。它反映了A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B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D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九世纪,外国工厂中的部分投资归住在通商口岸的中国股东所有,他们主要是洋行买办或经营丝、茶和进口纱、布的商人。在外资的海轮和江轮公司、保险公司和货栈业方面情况更是如此,缫丝业、电灯电力和1895年以后新设立的棉纺织厂也有这种情况。一份研究材料确定,有130个中国的大股东曾在1860至1900年期间向44家外国企业投

7、资。外国人的特殊地位,通商口岸的租界,都为赚钱提供了保证。中央政府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它不能保护新生的华资企业,使他们能和进口货和在华外资企业的产品竞争。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清史下卷材料二由于没有社会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没有明显的外来危险,大量外国和本国的投资日益增长。美国似乎拥有某些其它大国部分拥有的全部经济优势,而没有其它的劣势。它幅员辽阔,到1914年已拥有大约25万英里铁路。美国的耕地面积、农机效率以及不断降低的运输费用,使美国农产品的价格都低于欧洲任何国家。美国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都相当于甚至往往优于世界其它任何公

8、司;并且它们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经济规模。到1914年,美国国民收入,无论是绝对值还是人均值,都远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高。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时期在华外商企业创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大量外国资本投资美国的原因。(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外国投资对当时的所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分)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

9、,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请考生在第45、46、48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然而自明末社会大动乱以来,户口、土地册籍已荡然无存,地亩和人丁很难确知。与此同时,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他们

10、或迁徙流亡,或隐匿户口。作为应对措施,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人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摘编自禇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制度。(9分)46(15分)【

11、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908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君上总揽。同时公布了议院法要领规定,议院对于违法官员只可指实弹劾,其用舍之权仍操之君上。此后,立宪派及一些省的督抚,要求迅速成立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廷设立第一个“责任内阁”,规定内阁“辅弼皇帝担负责任”。在13个国务大臣中满族贵族8人,蒙古贵族1人,汉族官僚4人。其中,皇族又占6人,时人称它为“皇族内阁”。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命国务员须得参议院之同意。革命党人力争由同盟会员任国务总理,袁世凯则要提名一直追随他的唐绍仪组阁,双方相持不下。后经调解采

12、取折衷方法,唐绍仪加入同盟会,同时出任内阁总理。3月23日,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绍仪为第一届责任内阁总理,同盟会蔡元培等4位要员入阁,占了阁员中的半数,主管农林、教育、工商、司法、交通等“闲职”部门,袁世凯的亲信掌握了内务、陆军、海军等实权部门,财政用了立宪派熊希龄,外交为旧官僚陆徵祥,参谋本部由黎元洪兼。人们误将唐内阁称作“党人内阁”(指同盟会内阁)。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成员的产生方式的特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的责任内阁人员构成与材料一不同的原因。(9分)47(15分)【战争与和平】(略)48

1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14051433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次远涉重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海洋与国家兴衰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海洋思想。他认为,若要“统御万方”,“教化四夷”,就必须“巡弋异域”,慑服敢与中国抗衡者,生擒蛮王之梗化不恭者,殄灭寇兵之肆暴掠者。尤其是当明皇朱高炽决定解散宝船队时,年近花甲的三保太监大声疾呼:“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出行过程中,郑和携带大批货物绝非仅仅对各国君臣进行赏赐与馈赠,还有着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使命。同时,郑和并不禁止随行官兵携带中国货物出售谋利。针对东南亚各地航道不宁、海盗不禁的严峻现实,郑和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果断消灭了旧港海盗头目陈祖义,从而保证了海上通道的畅通无阻。摘编自高子平郑和海洋思想与我国21世纪海洋战略的构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6分)(2)根据材料,概括郑和的海洋思想并加以评析。(9分)参考答案与评分说明题号242526272829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