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90573581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霖铃-导学案-教师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霖铃柳永【教学目的】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学习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措施】 诵读、鉴赏、背诵【教学时数】 一学时。【知识积累】 有关“词”:(让学生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关词的知识,然后再总结,加深学生对 “词”知识的理解)1、来源时间:起于南北,成于唐,盛于宋2、别名:诗余、歌词、长短句3、特点:、从“诗余”来看,词在诗后。、从“歌词”来看,是先有曲调后有填词,“破阵子”就是一种曲调,词内容就是其歌词,这就是“依声填词”。、从“长短

2、句”来看,阐明词有长有短,长短不一,名称有不同:字如下称小令,59-90称中调,1以上称长调。、风格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笔调细腻温婉,代表作家有柳永与李清照。豪放派以写国事英雄为主,风格宏大雄浑,代表作家有苏轼与弃疾。词牌简介雨霖铃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明皇杂录中记载:唐明皇因安禄山之乱迁蜀,入斜谷,时霖雨连日,在山间栈道中闻雨水之滴嗒声而悼贵妃所作。 因此本词调乐声以哀怨低沉为主基调。简介柳永柳永,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创作慢词。 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被称柳七,官至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毕生屡试不第,故改名为“永”。生性放荡,喜结交歌伎、乐工,毕生穷困潦

3、倒,死后由歌伎合资埋葬。柳永作品内容多写闺情离绪与羁旅行役;好用铺写与情景结合的手法语言通俗,故流传广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这首词写于她在京城仕途失意,准备远行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辞别之词。创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故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她淡漠。因此柳永只做了一种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错在一起,内心布满哀怨,于是

4、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虚实结合的诗歌创作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体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诗人描写的眼前看到的现实的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虚实互相联系,互相渗入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可以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体现出一种浓溢的情思。【测定性评价】一、填空(20分)1.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

5、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因此又称“ ”、“ ”、“ ”、“歌词”等。2.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 是词的重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 按字数可分为 (5字以内)、 (59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 、 、 、 等。(词的段落叫: 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代表人物: 、 )和 (代表人物: 、 )4. 柳永(约98约1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柳七”“ ”。她是北宋第一种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

6、俗,音律谐婉。二、默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兰舟催发。 , 。念去去, , 。 多情自古伤辞别, , !今宵酒醒何处? ,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三、赏析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辞别词,体现词人依依惜别,想象辞别后自己孤单凄凉浓浓的愁绪。2词人描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作用?寒蝉 长亭兰舟 暮霭酒 杨柳 月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辞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傍晚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核心词:伤辞别 离愁3找出此种直接抒情的语

7、句,体会作者的情感。直接抒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辞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词人写景时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5词人是如何传达情感的?通过一系列意象以及想象别后自己的境遇来达到抒发自己孤单【教学过程】 一 引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

8、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李叔同的长亭送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布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她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她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妈妈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种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种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目前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

9、,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朗读指引自由朗读指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齐读。规定: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1)第一次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小声朗读。(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作节奏指引,学生自主大声朗读,齐读。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调,“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10、(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状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佳。(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窗评价,若觉得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她们挑战。)三、 整体感知1.说说读了本词你的感受是什么?(基调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离愁别恨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辞别 (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她的红颜知己伤心地辞别)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辞别可以分为几种阶段?辞别前、辞别时、辞别后5. 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辞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她辞别的伤感之情。)板书辞别前: 勾

11、勒环境 辞别时:描写情态 辞别后: 刻画心理 辞别的时令辞别的时间和地点辞别的天气辞别的心情辞别的去向四、重点赏析 1.“多情自古伤辞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伤心,凄凉。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辞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典型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体现辞别的名言呢?请同窗回忆,举几种例子。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3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辞别而感伤的

12、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辞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多情自古伤辞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品品柳永独特的辞别情。柳永的“伤辞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明柳永的辞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种场景下和心爱的人辞别呢?这是双重的痛苦啊!4那么柳永和爱人的辞别时的情景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窗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5.这些意象具有如何的特点呢?凄凉、沉寂。.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

13、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体现内心“伤辞别”的心情。我们要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参看前面导学案)辞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辞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实写烟波、暮霭、楚天因情设景 虚写辞别后 杨柳、晓风、残月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实写8.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你怎么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10

14、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她的内心独白。 )明确:作者眼前立即显现的是别离后的情景。“念”字告诉我们这句是虚写,是作者想到的情景,与上句的“寒蝉”的实景描写不同。作者点到“去去”辞别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接着渲染“烟波”“暮霭” “楚天”等景物,这些意象均有个共同的特性“暗淡”,而染“千里”“阔”又可空间的广阔,可以说此句不仅渲染了景色的暗淡,更渲染了离愁的无边无际。 “千里”如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如何的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