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桥边斑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90558395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桥边斑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桥边斑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桥边斑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桥边斑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桥边斑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桥边斑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桥边斑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叙述一、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二、作品赏析桥边的老人1海明威及其创作海明威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

2、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这就是海明威的人生和个性。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都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它不是一个有统一组织、共同纲领的文学集团,甚至初期连名称都没有。现有的这一称呼,出自侨居巴黎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之口。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他把斯坦因讲的这句话作为小说的题辞。此后,“迷惘的一代”即被人们所承

3、认。2内容与题旨写战争的小说举不胜举:战争与和平九三年双城记就连海明威自己也有许多长篇佳作如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相比之下,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个短篇小说格局虽小,意蕴却深。第一单元叙述第一单元叙述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

4、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觉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做文章。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点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并不惧怕战火临近的缘故。也许我们会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可是,当你的生活中连亲人都没有,只有动物相伴相依

5、时,动物就如同亲人一样了。在人们自顾自的逃离中,动物是最无助的。它们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的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6、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3叙述分析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却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原来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

7、“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墙上的斑点1伍尔芙及其创作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英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博学多才,性好文往,有着极其丰富的藏书,使弗吉尼亚很早就得以了解柏拉图、斯宾诺莎、休谟等名家思想。优越的家庭环境培养和造就了她深湛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父亲去世后,伍尔芙和她的丈夫、兄弟广交文友,使她的家成为伦敦当时著名的文学艺术中心,形成了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一个具有“最敏锐的审美观”的文艺派别。伍尔芙的个性极度敏感,思维迅捷几至失控的地步,情绪也容易波动。她狂热地喜欢写作,以此为乐而又不愿受任何传统的惯例俗套束缚。伍尔

8、芙一生都受到忧郁症的折磨,于1941年在苏塞克斯的马斯河投水自尽。伍尔芙是意识流小说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至今仍然产生着影响。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发表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她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等以及大量的随笔。她的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表达技巧。20世

9、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开始不约而同地运用这种新的概念与方法来创作小说。除了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之外,著名的意识流作家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他的长篇巨著尤里西斯将意识流发挥到极致,成为最著名的意识流作品;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堪称最优美的意识流长篇小说;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都是意识流杰作。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受到了某些责

10、难,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2内容与题旨应该说,伍尔芙写这篇小说还是很有“野心”的。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的梦呓般的联想,幻觉般的画面,以及大量的议论和抒情。醉翁之意不在酒,一个“斑点”里挖掘出作者如此丰富的感慨来,这远不是一个真实的斑点所能承受的。这篇小说承载着伍尔芙的许多代表性思想,堪称她的世界观宣言。首先,它宣扬和贯彻了伍尔芙自己认同的小说理念。 透过表象,生活似乎远非“就是如此”。不妨短暂地考察一下一个普通的心灵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里的经历。心灵接受

11、了无以计数的印象琐碎的、奇异古怪的、转眼即忘的或是用锋锐的钢刀铭刻在心的。它们来自四面八方,宛如无数的原子在不停地淋洒着,在它们坠落时,在它们形成了星期一或星期二的生活时,侧重点与昔日不同,重要的时刻也位于不同之处。所以,如果作家是个自由自在的人而不是个奴役。如果他能随心所欲地写作,而不是替人捉刀,如果他作品的基础是他自己的情感而不是习俗传统,那么,哪里还会有这种约定俗成的情节、喜剧、悲剧、爱情或灾难?生活不是一副副整齐匀称地排着的眼镜,生活是一片明亮的光晕,是从意识的萌生到终结一直包围着我们的一个半透明封套。把这种变化多端、闻所未闻、无从界定的精神世界不管它会显得何等的反常与复杂传达描述出来

12、,并且尽可能避免掺入异己之物与外在杂质,难道这不是小说家的任务吗?引自伍尔芙伍尔芙随笔集,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页。孔小炯、黄梅译。 其次,它显示出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以及对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是她嘲讽和批判的对象,她反对“规矩”,崇尚“非法的自由感”。她认为由于“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产生了无数的死板的规矩:排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约克大主教。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这是惠特克的哲学。而作者呼唤的正是它的终结:“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幻

13、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3叙述分析与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的简洁明快相比,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就显得枝蔓丛生了。海明威偏爱用“减法”,而伍尔芙似乎偏爱“加法”。小说所运用的叙述手段通常被称为“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这个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像河流一样处于一种斩不断的自然流动的状态,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先后,没有次序,无头无尾。后来,一些西方小说家接受了他的思想,生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

14、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这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这一类小说特有的主观性。这里没有其他人视角和思想存在的可能,因为作者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地拒绝其他人的参与。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什么是内心独白呢?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给予了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这篇小说很像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女人随意的涂鸦:她的笔触飞来飞去,心思随意飘散,时强时弱,时远时近,围绕着墙上那个蹊跷的斑点,引发出一大串诡异绚丽

15、的联想。它不走一般小说的理路,不以情节、人物取胜,也不讲究结构。但它却从极其平凡的事物里,开启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天窗。它不受限制地往来于古今,纵横捭阖,恣肆地将一个人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如果说小说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伍尔芙用自己这种“意识流”达到了这种境界。第三段一开始却又杀了个回马枪,复落到了斑点身上。从而起开了另一个“线头”:它突然使“我”平生感慨:“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从这里联想到“生活的偶然性”“遗失”“来世”这个旅行到第七段到达极至,完全进入了“形而上”的思索:甚至借机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理论,认为主观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未来的

16、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她还对男权社会的尊卑秩序提出了批判和挑战:“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一番天马行空的遨游后,第八段又回到了“斑点”本身。从斑点突起的样子联想到“坟墓”“营地”、考古。第九段,再一次由实而虚:探讨“什么是知识?”旧有的那些所谓知识垄断者被作者讥讽了一番,提出作者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才是人类真正的知识。这些段落里都提到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作品此时将矛头一直对准人类既有的知识秩序和权力规则,因而由小斑点引出大文章,引出作者真正感兴趣的话题。从这里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