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536616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力学元知识点总结这里的知识点是指最基本的“原子”级知识,包括定义、实验结论、公设、基本定律。凡可推导出的公式,已经属于“分子”级,不列入知识点,也不应作为解题的依据,学习者需自己推导一遍,加深“原子”级知识的理解。一定要明白这样做的重要性。第一部分 预备知识主要是需要用到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一、 科学研究领域知识1 研究对象的确定方法包括确定研究主体、研究范围,及模型化。2 对比物的选择这是一项能力要求,它适合于各门学科,需要在各学科共同加强训练。二、 数学知识1 矢量的概念:矢量是数学中向量的具体应用。但不完全相同,数学中允许0向量存在,而物理中0矢量没有意义。如速度为0,就是静止,俗称没有

2、速度,矢量意义无法体现。 矢量是与标量相对应的一个数学概念,标量只有大小,矢量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这里要注意,矢量的方向是空间上任意的。一个量要么是标量要么是矢量。既然是量,就存在累加计算的问题,两种量的计算规则是不同的,标量相加满足算术规则,矢量的相加称为合成,它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称三角形法则),依据角色不同,有一个合矢量和两个分矢量。也就是说,矢量只能两两合成,当多个量进行合成时,必须逐步推进。由表示一个合矢量和两个分矢量的三个有向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线段的长度就是矢量的大小,而方向则用线段上的箭头表示,两个分矢量首尾相接,合矢量尾碰第一个分矢量的尾,合矢量头碰第二个分矢量的头。你

3、能画一个这样的三角形吗?两个矢量相乘为标量(严格说,两个向量相乘有数量积和向量积,但中学只涉及数量积,一般可不去管它),一标一矢相乘为矢量。为了帮助记忆,可以把标量前加标识+,在矢量前标-,你会发现,完全符合一般的乘法符号规则,即同号为正(标)、异号为负(矢)。2 坐标系的概念:坐标系引入是为了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换句话说,是定量的描述几何关系,把它们化为一定的量来进行计算。水平的数轴很明显可以解决标量的计算,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取值有正负,不能认为是矢量,它只是因为我们原点选取不同造成的。它仍是标量。换句话说,它无法解决矢量的问题,因为矢量合成需要一个三角形,而我们知道三角形只存在于一个

4、平面上,所以必须建立平面坐标系。实践中,笛卡尔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关键在直角,就可以形成直角三角形,也就可以充分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方法了。平面坐标系建立后,除了解决了矢量的问题,还解决了函数图像的问题,粗略的说,函数图像是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的规律曲线。有了这个曲线,人们就能把握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物理运动学的研究恰恰是利用这一点。特别注意直线和圆的图像特点及转换规则。3 正交分解法:是矢量三角形法则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组合,其实质是将较复杂的矢量计算化为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算术运算,两个量以上的计算更方便了。需利用一些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严格说,正交分解法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

5、矢量运算在物理情景下的应用。三、数学的基本能力1 坐标系的选定坐标系的建立是人为的,建立的好坏不会影响结果,但使解的过程变得简单或繁杂,甚至不可解。所以建立坐标系是一个能力,需要不断的训练,书上的选法不要视为理所当然,要思考它为什么这么建?还有没有其他建法(包括更简洁和更繁杂的,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不过,这是应在数学学习中做的)。注意以下事项:它首先依赖于研究对象和对比物,来确定坐标系及坐标原点建在哪个地方,其次根据研究目标确定横轴和纵轴。再次,确定合适的量纲(刻度),最后,按照规范,统一规定横轴和纵轴的箭头方向。2 矢量的四则运算能灵活运用,矢量与矢量的加减乘除,矢量与标量的加减乘除。下面简

6、列于下A 矢量加减相当于矢量的合成与分解,参与加减的矢量必须同类型,如速度显然不能和加速度相加减,更不能与一个标量相加了。对于相同类型的矢量而言,加相当于合成,减相当于分解。其实加减运算没有改变固有的量类型,没有形成新的量。B 矢量相乘对被乘项而言,没有同类型限制,可以是任意两个量相乘。即两种状态:矢量乘矢量、矢量乘标量。相乘意味着两个量组合成一个新的量,并且新量的类型也不同。但新量类型不是任意的,而是由被乘项决定的。两个向量相乘为标量,原两个类型可以不同,如功这个标量是由力和位移两个矢量组合而成;也可以相同,如动能=1/2mv2,可看成由两个v矢量构成的,所以动能是标量。一标一向相乘为矢量,

7、如s=vt及F=ma。有心人可能已经觉出来了,似乎有点负负得正的意思,其实就是这么回事。C 矢量相除被乘项也没有同类型限制。也可以是任意两个量相除,新量类型也与乘法相同,两矢量相除为标量,一矢一标相除为矢量,但这里要特别注意,标量与矢量相除时,只能作分母,不能作分子。大家想想时间有没有放在分子的,式子运算不算。3 正交分解法解题实际上就是解三角函数的能力,这里不多说。3 函数图像转换能力(平移、旋转等) 沿坐标轴的变化需采用平移;沿斜率方向需采用旋转;面积部分进行图像合并。第二部分 物理量的分类一、基本量 顾名思义,就是最基本的物理量。中学物理中,力、质量、位移、时间、路程。这5个是基本量,其

8、余均为导出量。二、导出量 指由以上四种基本量进行组合导出的物理量,导出量可以进一步组合。导出量也可以称为新量。注意,路程是基本量,但一般不参与组合。组合的四种方式:1. 矢量除(分母必为标量)、2. 矢量乘(一矢一标)、3. 矢量数量积(两个矢量)、4 矢量向量积(两个矢量),第4种中学应该没有,不用考虑。三、新量定义规则:即导出法则。1 “矢量除”一般指单位分母量的分子量值,除法相当于去掉量,把两个量变成一个量。2 “矢量乘”适合于任何两个有研究关系的矢量,物理研究需要时可以任意拿两个量相乘定义一个新的导出量。它的意义是这个导出量只与构成量有关,与其它量无关。由于大自然的规律性,导出量一旦定

9、义完毕,新量必然会产生相应性质。四、举例1 加速度 v=s/t、a=vt ,s、t均为基本量。二者组合产生一个新量。而v作为一个新量又可以再与t进一步组合形成a。2 功W=fs、即时功率P=fv、动量=mv,均表示前面的新量只与后面的构成量有关,与其他无关,做一些定性题时可以快速排除一些条件。五、路程与位移困惑的彻底解决。大家在做题中,经常分不清路程和位移两个概念,尤其代公式计算时,S取路程还是位移非常模糊。下面我们来讲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对s=vt这个公式进行分析,时间为标量,速度是矢量,按照上述的规则,s只能是矢量,无论写成s也是一样。路程只适合于全标量的场合。再

10、看做功,A=FS,A是标量,F是矢量,S必然还是矢量,都只能是位移。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自由上抛然后落回原处的过程中重力做功为0 ,但目前大多数老师的解释都是分成上下两个过程抵消,这实际上是默认采用了路程的概念,而用位移考虑的话,因为位移为0,所以功为0,位移不论路径的,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才是合理的。还有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有许多用弧长(相当于路程),显然是错误的,通过矢量判断法,就能杜绝这种错误。 注:矢量四则运算是数学向量的基础内容,不是我的创造,我的新意在于用来解决路程和位移的判断问题。希望对大家的解题有所帮助。第三部分 力一 力的概念1 定义: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键词:两物体、间、相互、作用

11、(1)“两物体”的涵义:A 某物体不能给自己施力,若受力,必须有另一个物体。这个可以解释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B 任何一个力只牵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取决于它周围的物体,这个涵义可用来判断力的分析是否完整,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看周围的物体数量(注意不要忘了地球),有几个物体至少应该有几个力,先确定一个基准数;其次做加法,有压力时是否考虑了摩擦力;最后做减法,有些力可忽略不计,如明确表示空气阻力不计。(2)“间”的涵义 之所以是两个物体,是因为他们彼此分离,而一旦合为一体,则不存在力,这个“间”字是整体法和分解法的基本依据。(3)“相互”的涵义:A 两个物体构成一对力,这两个物体均既是施

12、力体,也是受力体,此是牛顿第三定律的根基。 B 实际做力的分析时,必须明确研究对象作为受力体,而对它的施力暂不考虑。(4)“作用”的涵义: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慢慢领悟吧。而“作用效果”却是明确的,就是改变运动状态或造成物体的形变,当然也可以将变形看做局部的运动改变。2 力的数学概念力是一个矢量,满足数学矢量的一切条件,可以应用矢量的一切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此部分作为数学的应用,掌握坐标系的选取和正交分解法,即可。运用时注意物理的实在性。二、力的要素力不止书上说的三要素,实际上力有以下八个要素:施力体、受力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区域、作用时间、作用效果、作用效度。下面分别讲一些注意

13、事项。1 施力体和受力体。这两个要素虽然很明显,但初学者很容易忽视,而如果这个混乱,受力分析一定混乱。2 大小和方向这两个要素大家关注最多,出现的问题比较少,但是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有些中学生可能开始会形成一个固化的概念,即这个大小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变的。事实上,要改变这种认识。大小和方向都是可以变的。3 作用区域书上用的是作用点,适用面太窄。作用区域可以是点、线、面。4 作用时间如果说施力者和受力者是容易被学习者忽视的话,作用时间却是被讲授者忽视了的一个要素。我见到的教材,没有围绕作用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作用时间分瞬时、持续、间歇反复,如果变力、碰撞这些作用用“作用时间”这个要素与

14、简单的持续力纳入一个体系,会比较容易理解。5 作用效果、作用效度 力的作用效果就是运动或变形。但运动的持续程度以及变形的程度称为作用效度。如该力对运动的位移、时间的改变力度就是作用效度。三、力的分类中学的力分为三类:引力(重力)、接触力(弹力)、阻力(摩擦力)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特性1 引力:关键词:非接触、普遍性、吸引力、相互性、作用效果的巨大差异性,引力与两物体质量有关,随两物体间距离变化而变化。典型的以重力为例研究:(1)非接触:与接触力相区分,实际上是一种场力,以后学电场和磁场时体会一下不同。重力也可称重力场。(2)普遍性:任何两个可作为研究对象的物体(原话是质点或不考虑转动的均匀球体,

15、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描述,以后均用研究对象表示满足条件的情况),不论大小,都相互存在一个引力,称为万有引力。重力只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而已,但地球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吗?我们要注意,我们假设地球(或严格说起主要作用的地心)是均匀分布的一个小球,且我们每次都要强调,“不考虑地球自转”。少了这句话,概念就不严谨。(3)吸引性:两个物体总是相互吸引的,这是万有引力存在的体现。(4)相互性:引力是相互的,满足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人对地球同样有引力。(5)变化性:两个研究对象A和B产生一个万有引力,而另外两个研究对象C和D产生另一个万有引力,它们是不同的,这与两对象质量构成有关;同样是A和B,随着吸引过程,距离发生变化,引力却逐渐变化,引出万有引力定律。(6)作用效果的差异性:一个人同时受到地球和另一个人的引力,地球吸引效果明显,而另一个人的吸引效果几乎看不到。用各国家之间的外交做比喻,国家的实力(相当于质量)、国家的地理位置(相当于距离)决定了外交的紧密程度(引力),实力弱的国家一定去依附实力强的国家,造成不同的作用效果。探究一下,一个对象同时受多个引力,会怎么样?可参考多国外交平衡来研究。2 接触力(弹力)关键词:接触、相互性、传递性、弹力、变形、弹性极限。以水平桌面B上静止的物体A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