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52046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必修2 第15讲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历史备考资料第15讲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夯 实 基 础【P88】一、近代交通业的发展【基础梳理】概况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速度缓慢;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迅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铁路(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2)20世纪上半叶,进展缓慢,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3)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投资,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

2、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汽车20世纪初在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建成了一些公路,但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汽车制造厂,发展较快,建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偏远的山区也通了汽车。水运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中国建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的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有些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远洋运输继续发展。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3、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很大发展,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重难突破】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消极影响(1)原因: 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控制和操纵了中国的交通建设。 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

4、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总之,丰富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提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效率。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彼此交往的频率越来越高,相互的联系与影响越来越密切,政治、经济、文化、环保等等,所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多,它将全球的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显得“越来越小”,成为“地球村”。【

5、真题演练】【例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B)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材料生动的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通讯工具的变迁【基础梳理】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

6、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电话:19世纪80年代,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但发展缓慢。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重难突破】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

7、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真题演练】【例2】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C)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A BC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1899年初,中国安装无线电报机用于军事指挥,而据“同一年英国邮政部建立

8、了一个无线电报站”可知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当时处于晚清时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科技落后,错误。当时中国已进入学习西方制度阶段,错误。19世纪末,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迅速发展,正确。故选C项。【考点延伸】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近代交通工具更新比较迅速,传统的代步工具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所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变化如下: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也叫东洋车、洋车、黄包车,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伴随着它的出现,

9、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即人力车夫出现。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仅限于宫廷所有;20世纪初期,出现在城市的大街上,绝大多数为公车,用于警察、政府职员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很快成为“自行车王国”。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在解放前处于车少人多的状况。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交通的中枢。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19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1909年詹天佑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轮船:1865年,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以后有所发展。飞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世纪20年

10、代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覆盖大半个中国。建国后,交通工具的发展特点:多层次、范围广,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呈现不平衡。【真题演练】【例3】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C)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 BC D【解析】本题主要是反映当时国人对西方新事物的看法,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无关,项错误。【他山之石】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1)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速度快、

11、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但铁路刚进入中国时,反对的人特别多,理由有四:扰民;夺民生计;为外敌“缩地”;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2)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促使清朝官员改变观念,认识到修铁路的急迫,修铁路成为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3)1872年,我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4)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当时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十年间,民航获得较快发展。(5)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政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但中国邮政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异很大。二、人民版教材的不同内容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1)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2)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办理邮政。(3)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局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