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荆轲刺秦王5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0497048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 荆轲刺秦王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5 荆轲刺秦王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5 荆轲刺秦王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5 荆轲刺秦王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 荆轲刺秦王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荆轲刺秦王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第3课时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董雪娇学科语文教材名称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之“败”年级高一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中的第2篇,本文预计3课时完成,第1、2课时完成疏通文意,梳理行文思路,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等内容,第3课时在拓展阅读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目的有二:其一,学习通过拓展阅读全面了解历史事件;其二,通过分析“刺秦失败”的原因,学习分析事件成败的归因方法,了解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2 学情分析:对于

2、本课的学习,学生可能会有两个难点:一是分析问题时主观臆断,先入为主,不能细读文本,造成观点缺乏证据;二是对人物及事件的分析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本质。而这两点正是本课力图解决的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全面看待“荆轲刺秦”的历史事件;2通过分析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归因能力。3. 通过分析及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中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1以文本为出发点,通过细读文本,进一步掌握荆轲的人物形象;2通过拓展阅读,综合分析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3学习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1如何细读文本,全面思考问题;2如何给自己的观点寻找文本依据3如何分析

3、历史现象。教学思路1通过课文分析总结荆轲“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2结合课外阅读,分析“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3总结分析历史现象的思维方法。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质疑,学生合作探究,讨论解惑,课外阅读拓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史记 刺客列传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预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1 导入新课:从刺客列传入手,引出问题:如何看待荆轲这个失败英雄的形象?1 温故:重温刺客列传2 启新:从古人看荆轲到我们看荆轲3 发思:如果刺秦成功,岂不完美?那么为什么没能成功?原因何在? 智谋不够?勇武不足?如何看待荆轲这个人物形象有很多争议,这里不做重点,探讨的目的是引出“刺秦

4、失败”的遗憾,从而引出本课主题。回顾课文内容,探讨荆轲是否智勇双全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1、 荆轲刺秦失败是因为智勇不足吗?请在课文中找出观点的依据 3、从课文内容可见荆轲堪称大智大勇之人,如此智勇双全为什么还会失败? 探讨:荆轲是大智大勇之人吗?在课文里找依据。智:1.刺秦的计划周全(对比太子丹的手足无措,恐惧慌乱);2.准备充分(信物、武器、副手、见秦王的途径);3.擅长辞令,老于心计(劝说樊无期的成功);4.随机应变(秦庭上化解危机)勇:1. 选择刺秦本身就是舍生取义之举;2. 怒斥太子可见其对权贵的蔑视;3. 嘲笑秦舞阳可见其沉着冷静4. 秦庭行刺可见其勇猛无比这个环节设计的核心目的

5、是借分析荆轲的形象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对于答案,学生能说出几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认同荆轲大智大勇的人物形象,从而开启下一个环节的思考。进一步分析:智勇双全之人为什么会失败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1.结合前一天的作业(围绕课文和刺客列传的相关内容,请写出三条以上你认为荆轲失败的原因。)分析刺秦失败的原因。;2.针对学生探讨的原因,分析其合理性和逻辑性;1、 小组合作探究,荆轲为什么会失败?呈现小组的结论:用最简明的语言板书失败的原因; 2、 梳理思路,给大家找出的原因归类,看看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个环节的第一步是发散思维,学生的分析可能凌乱,很感性,重点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即一定要结合文本,

6、思考自己的结论是否有理论依据。第二步是把零散的理由进行归纳整理,学习逻辑分析的归因法,并整理出:刺秦失败看似偶然,但偶然之中有必然的结论。归纳结论:如何看待历史现象?归纳整合出结论:事物的成败往往决定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从内因看,荆轲在性格、习惯、能力等方面还有不足,不仅仅是智勇双全就够,往往性格、习惯能细节决定成败;从外因上看,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对燕不利,而秦明显占有优势。所以,分析历史现象,要善于从偶然中看到必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合作探究,明确:内因:荆轲的性格过度敏感自尊,不够大度; 习惯上缺乏合作精神,逞个人之勇; 能力上“惜其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外因:对比燕与秦两个阵营:天时

7、、地利、人和都是秦占优势 这个环节的核心在于细读课文。比如天时地利两个方面,秦占优势不言而喻,但“人和”谁占优势则需要细细品读文本。比如:太子丹、荆轲、秦舞阳的团队诸多猜忌,貌合神离;而秦庭却是众志成城,“以手共搏”“以药囊提”“王负剑”等细节都可以看出秦国此刻的上下一心。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烛之武却选择了游说。应该“说秦”还是“刺秦”?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从“归因”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说”还是“刺”,是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的必然选择。1、从外因看,两件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策略选择也必然不同。大环境不同。“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春秋时期,此时的秦国国力有限

8、,要靠不断与他国联姻或是联盟来巩固自己的实力;而“荆轲刺秦”发生在秦统一天下大势所趋的战国末期,小恩小惠之利不可能左右秦王一统天下的趋势。具体形式不同。在“围郑”这件事中,晋国是主角,秦国不过是想要分一杯羹的配角,这种情况下,“游说”只要能切中秦国的利益,就是可行的策略。在“刺秦”发生时, “合纵”策略已经宣告失败,小国想要自保,或者暂缓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只有靠“刺秦”,秦王死而秦国乱,秦国乱就给予了他国喘息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写历史。虽然“刺秦”以失败告终,会后患无穷,“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但这种策略也是当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唯一选择。2、从内因看,主人公的性格能力不同,选

9、择的策略也必然不同。烛之武当时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以智谋著称。从他说服秦伯的言辞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道圆滑,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力挽狂澜,确实是一位老谋深算的说客,是充当“说秦”的最佳人选。而荆轲从小“好读书击剑”,一生游历之中,“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智勇双全,侠肝义胆,是“刺秦”的不二人选。可惜他面对的是强大的秦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势,而他却只能孤军奋战,加上剑术不精,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如果时间允许,就课堂上讨论解决,如果时间不允许,就布置成作业。作业:“说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附: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思虑周全 性格:敏感自尊准备充分 智 内因 习惯:不善合作揣摩人心 能力:剑术不精 败 舍生取义 燕 秦藐视权贵 勇 外因 天时 沉着冷静 地利 勇武卓绝 人和 偶然 必然 现象 本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