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49016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总结“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的学生学习已有两年了,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收到了启蒙教育,开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每学期评选一次 “国学小标兵”。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升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师生的口头禅,

2、“李杜诗篇万口传”成了班级良好的学诗风气,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方法趣味化。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水平。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能够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协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

3、重要性。、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升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所以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诵读形式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能够读出节奏、音律,能够集体读、分组读,也能够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现在,每到开学初,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

4、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展开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快速积累。“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当前为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上百首经典诗词。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 说写水平持续提升。多样的诵读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水平。四年来,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行走在这开满鲜花的诵读之路上,体验着诵读的快乐,欣赏着经典的魅力,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思维开阔了,兴趣广泛了,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期间不乏有很多困惑,有几许收获。时间在变,但我们的信念不变,我们的行动不变,期待收获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